Friday, February 29, 2008

慈濟在大陸成立基金會

慈濟在大陸成立基金會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2008.02.28 03:14 am

慈濟獲得大陸同意成立基金會。每次捐贈骨髓到大陸都是小心翼翼地拿著骨髓冰桶送往大陸。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范振和攝影
中共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昨天證實,台灣慈濟已在大陸成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慈濟因而成為首家非大陸居民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會。
以推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為基礎,一心為社會努力奉獻的慈濟功德會,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大陸成立基金會,取得在大陸公開活動的資格。目前大陸共有34萬多個慈善團體,慈濟能以首家非大陸居民的身分在大陸成立基金會並不容易。
北京慈濟代表人員昨天低調說,慈濟基金會還沒成立,她們不便發表看法,一切以台北發言為準。
范麗青昨天在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證實慈濟在大陸成立基金會,他表示,根據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申請,也根據大陸「基金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中共民政部已於日前批准在大陸發起成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范麗青說,這個基金會由國家宗教事務局擔任業務主管單位,將對促進兩岸慈善事業交流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慈濟進入大陸已17年,從最早援助1991年的洪災開始,到最近的大陸雪災,慈濟動員無數會員的力量深入大陸,從救災到援助貧困落後地區,獲得大陸政府與人民好評。2006年大陸舉辦「中華慈善獎」,慈濟更從競爭激烈中獲得殊榮。
慈濟最受人矚目的是捐贈骨髓,從1997年4月起,慈濟運用其廣大骨髓資料庫捐助大陸白血病患者。十年來,受慈濟捐助的大陸民眾已達六百多人,許多受助者對慈濟感恩再三。
【2008/02/28 聯合報】@ http://udn.com/

慈濟基金會網址:

http://www.tzuchi.org.tw

Labels:

證嚴理念:愛朋友不稀奇 愛敵人才難得

證嚴理念
愛朋友不稀奇 愛敵人才難得

【聯合報╱記者林琮盛/台北報導】 2008.02.28 03:14 am


中共一向對宗教團體戒慎恐懼,但慈濟卻獲准在大陸成立慈善事業基金會,轟動兩岸宗教界。「不傳教」、「不搞政治」的「兩不」原則,是慈濟獲得中共青睞的主要因素。
1991年夏天,華東嚴重洪災,讓慈濟與大陸首次「結緣」。該次洪澇,大陸超過2500人死亡、受災人口逾2億,受災面積更高達3億1500萬畝,損失慘重。
證嚴法師緊急籌組「慈濟功德會大陸賑災小組」,立即擬定經濟支援、醫療防疫和物資救援等三項任務。但首度赴大陸賑災,慈濟卻遭遇到來自大陸和台灣內部的雙重挑戰。
因1989年64天安門事件的惡劣印象,有台灣民眾曾嚴厲質疑慈濟,「為何要捐錢給大陸買子彈?」另方面,中共也顧忌外來的宗教團體,百般阻撓。
但在證嚴法師「愛朋友不稀奇,愛敵人才難得」的理念溝通後,慈濟終獲兩岸民眾認同,並獲中共全力支持。而慈濟也透過賑災,展現「不傳教」和「遠離政治」的「純慈善」精神,在中共心中奠下深厚的信任基礎。
救災之外,兩岸醫療合作亦是慈濟的重點項目,歷次骨髓捐贈活動都感動無數大陸民眾的心。2006年底,慈濟首度在大陸設立第一個分支機構「慈濟慈善志業中心」,為其在大陸的慈善事業,打下根基。
慈濟申請3年 才獲准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慈濟基金會獲准在大陸成立,成為大陸第一個由非j陸居民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會,慈濟基金會表示,他們從2005年就向大陸提出申請,如今才確認獲准,推想應是慈濟在大陸賑災行善17年的成果。
慈濟從1991年華中華東大水患時,開啟在大陸賑災行善腳步,此後每逢大陸發生重大災難,慈濟都第一時間率團前往,以發放糧食、衣被、穀種、慰問金緊急紓困。
慈濟指出,他們在大陸奉獻17年,大陸官方應都有所觀察,近年大陸宗教局派人到台灣拜訪各教團,進行兩岸交流,慈濟的表現應也受高度肯定。
【2008/02/28 聯合報】@ http://udn.com/

Labels:

Monday, February 18, 2008

2008‧8個日子‧8件小事

2008‧8個日子‧8件小事

在這八個日子,你會做甚麼小事情,為世界帶來小改變?

踏入2008年,你是否已經擬好08大計?除了「考試攞A」或是「食極唔肥」等個人願望,你也希望為世界上其他人許願嗎?我們為你精選了2008年的八個國際日,邀請你計劃八件改變世界的小事!


3月22日 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


全球有近13億人缺乏安全用水,相等於中國人口
農業灌溉佔全球用水三分二
聯合國警告,在未來20年,將有40億人缺水
在世界水日,我會……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World Earth Day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氣候變化每年奪去15萬人的生命
至2050年,氣候變化將令3,000萬人挨餓
天文台台長預計,20年後香港可能沒有冬天
在世界地球日,我會……

5月10日 公平貿易日 World Fair Trade Day

全球有25億農民,有一半每日靠不足1美元生活
一件售價100元的T恤,生產工人平均只能分到1.75元
作為一個已發展地區,香港人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在公平貿易日,我會……

6月20日 世界難民日 World Refugee Day

2006年全球共有1,000萬名難民,超過一半是18歲以下的兒童或青年
難民中最多的是阿富汗人和伊拉克人,分別有210萬和150萬
2006年有1,546人在香港尋求庇護,只有124人獲得難民資格
在世界難民日,我會……

9月21日 國際和平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

平均每一分鐘,世界上就有一人死於與槍械有關的暴力或衝突
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軍火製造國
美國在軍火貿易上的收入,遠超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
在國際和平日,我會……

10月16日 世界糧食日 World Food Day

這一刻,全球有8億人正在挨餓
事實上,全球糧食增長比人口增長更快
在過去30年,非洲死於飢餓的人增加了一倍
在世界糧食日,我會……

10月17日 國際滅貧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每天,全球有3萬名兒童死於貧窮
每年,全世界有1,700萬人死於可以治療的疾病
在香港,每10名工人中,有1.5人月薪少於5,000元
在國際滅貧日,我會……

12月1日 愛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全球有4,000萬名愛滋病患者,每天導致8,000人死亡
非洲人口佔全球一成,但愛滋病患者佔了全球六成
在非洲,感染愛滋病的女性比男性多出近三倍
在愛滋病日,我會……

我可以做甚麼?

1. 《36個改變世界的可能》由樂施行動組成員撰寫,建議了36項讓你能從個人、學校和社區層面實踐的行動,齊齊改變貧窮現況﹗
網上閱讀/下載《36個改變世界的可能》

2. 與同學一起認識這八個國際日,一同想想個人可以在日常生活做甚麼小事情,為世界帶來小改變﹗

香港樂施會網址:http://www.oxfam.org.hk/

Labels:

協助柬埔寨建設美好將來

協助柬埔寨建設美好將來

早年曾經歷戰火洗禮的柬埔寨,至今仍是亞洲其中一個最貧窮的國家。他們有的以捕魚為生,有的靠拾荒過活,只為了一個希望:得到溫飽。

拾荒者改善生計
在農村長大的阿修和阿帕,數年前隨父母搬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的貧民區居住。過往,他們一家七口僅靠租田耕種為生,但由於農作物長期失收,加上沒有自己的耕地,才被迫舉家搬遷另覓生計。在金邊,阿修、阿帕和家人就擠在一間沒有窗戶的小草屋裡,屋內只有兩張床和一些謀生用的工具。每年雨季,貧民區的房屋都經不起暴雨的侵襲,輕者水浸,重者更會遭洪水淹沒。最近一次大雨,整個貧民區都嚴重水浸,居民身處屋內,儼如在水中央。

為了生計,阿修、阿帕兄弟倆每天都跟隨父母到街上拾荒,將撿來的膠瓶和膠盒變賣。事實上,貧民區的居民大都以拾荒為生,一家大小長期與垃圾為伴,但換來的卻只是不足以餬口的微薄收入。有見及此,樂施會近年在當地開展了一系列扶貧發展項目,透過提供技術培訓和小額貸款,協助居民提高謀生能力。阿修和阿帕的父母就利用樂施會的小額貸款,買了一台木頭車協助拾荒,一家人的收入亦因而得以增加。最近,阿修和阿帕更參加了樂施會開設的兒童學習班,學習基本的知識。

貧困漁民互助自強
在金邊以北的磅清揚省,貧困的漁民同樣要為生活掙扎求存。三十九歲的忠生本以耕種和捕魚為生,但面對每年為期七個月的雨季,稻田經常遭雨水淹沒,忠生只好靠捕魚維持生計。然而,漁船破舊、魚網損毀,大大影響了忠生的漁穫,以致他一家六口每年總有三、四個月缺糧。

去年六月,忠生參加了樂施會推行的貸款計劃,以小額貸款修理舊漁船、購置新魚網,從而改善生計。有別於一般的小額貸款,這個貸款計劃要求參與家庭向樂施會的社區貸款基金定期供款,然後每個家庭於有需要時再輪流向基金借取貸款。雖然貧困漁民可付出的金額有限,但至少可藉此讓他們投入社群,發揮互助精神。此外,樂施會更幫助漁民設立魚苗保育區,以提高漁穫,正如忠生所說:「現在,魚的數量多了,我們的生活也改善了。」

樂施會早於一九七零年代,已開始支援柬埔寨的扶貧工作。除了在金邊貧民區及磅清揚省的農村推行上述項目外,我們還在其他貧困地區開展了多項扶貧發展及倡議工作,包括保障勞工權益、防止家庭暴力及培訓醫療人員等,與貧窮人一起面對各種生活挑戰。遇有天災,我們更會作出即時救援,協助災民渡過難關,重建家園。

樂施會網址:
http://www.oxfam.org.hk

無窮

樂施會發展刊物《無窮》季刊,探討香港及全球貧窮問題及分享扶貧發展工作的經驗。

本期《無窮》季刊:
沒有選擇的移民 - 貧窮與人口遷移

提起移民,大家想到的,多半是親友拉著大大小小的行李箱,在機場跟各人道別的情境。

在全球接近二億的移民中,有許多是迫於無奈,為了改善家人生計,逃避戰禍、災害或迫害而離開家鄉。

貧窮是驅使人們遷移的主要因素之一,農村的年青人走到城市打工掙錢,但要忍受在異地受到歧視和剝削,問題又有否獲得正視與改善呢?

網址:
http://www.oxfam.org.hk/fs/view/downloadables/pdf/mo-kung/Mokung_Dec2007_A.pdf


每期《無窮》主題:
沒有選擇的移民 - 貧窮與人口遷移 (2007年12月)
人太多 糧太少? 糧食保障與食物權 (2007年9月)
盈利+社會目標 =? 探索社會企業的發展 (2007年6月)
氣候變化下的兩個世界(2007年3月)
賺錢至上?企業社會責任與滅貧(2006年12月)
買得有品 惠及農民 (2006年9月)
游戲無窮----從體驗式學習中認識世界(2006年7月)
在職貧窮 (2006年3月)
愈窮愈見災 (2005年12月)
世貿組織香港會議與你有多近(2005年10月)
貧窮有分性別? (2005年6月)
認色,不如認識(2005年3月)
當部分人富起來之後(2004年12月)
非洲發展爲何開倒車? (2004年9月)
旅游是木馬屠城? (2004年6月)

香港樂施會網址:
http://www.oxfam.org.hk

台灣值得參考的一些創意點子

換換愛
這是靠著以物易物為有需要人士或弱勢群體籌款的模式。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furushia/

矯正機關自營產品展售商城
通過在網上等管道銷售監獄受刑人所做的產品,讓他們學習更生。網址:http://www.shop.moj.gov.tw/

部落e購
在購物網站銷售原住民部落的特產。網址:
http://store.pchome.com.tw/egoshop/

香港二手物品交易平台(環保署)

https://wasteexchange.wastereduction.gov.hk/tc_chi/index.php

台灣兒童福利機構

兒童福利聯盟(兒福聯盟)
http://www.children.org.tw/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扶基金會)
http://www.ccf.org.tw/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http://www.ccra.org.tw/
換換愛
http://tw.myblog.yahoo.com/furushia/

Labels:

Saturday, February 16, 2008

香港明智減廢運動

香港明智減廢運動
http://www.wastereduction.gov.hk/
電腦回收計劃
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chi/workplace/crp_intro.htm

全球素食熱潮,您準備好了嗎?

全球素食熱潮,您準備好了嗎?
(原載:香港素食會《茹素》第145期,2008年2月號)
網址:http://www.club-o.org/
http://www.vegsochk.org/


近年,歐美和亞洲人競行素食中,蔚為風氣,且奉行素食者以年輕人佔大多數。可以說,素食已經在全球掀起熱潮,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素食的行列。

‧英國—四成人素食基於道德
有著「高貴的素食者血統」的英國紳士們,當然是西方現代素食主義的先鋒。戰後的英國逐漸進入到欣欣向榮的和平時期,素食人口竟直線上升,可見是人的生活水平越高,社會生產力越發達,吃素的人反而越多。1997年,根據全國普查,在英國每6人之中便有1人是素食者或是有心想成為素食者。在這些素食人口之中,44%的人選擇素食的理由是道德因素(關懷動物),22%的人是因為健康因素(素食是許多現代病的剋星,如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癌症、肥胖症等),此外還有9%則是因為對食品成份心存恐慌(如瘋牛病、口蹄疫等)。1998年同樣的調查顯示,在英國約有400萬人,也就是全國人口的7%,是素食者,而且82%的英國人認為選擇素食的人將會愈來愈多,全國有半數的民眾表示愈來愈少吃肉了。

素食主義在當今英國,已經成為飆升最快的飲食風尚。素食食品在英國每年銷售總額達110億英磅;年齡在15-35歲的公民當中,有12%素食者,甚至街頭上許多游手好閑的嬉皮士們,也以素食為榮。如果按目前增長速度計算,到2030年,英國人將全部成為素食者。

‧歐洲—年輕人的飲食風尚
在歐洲大陸也是吃素成風。有調查說,現在瑞士蘇黎世的年輕人最流行吃的不是高熱量的速食,也不是熱鬧一時的日式壽司,而是標榜健康、營養的每100公克收費3.5瑞士法郎的自然素食。據2000年一項調查中對素食人口比例的統計如下:法國為1.1%、德國為1.45%、荷蘭為4.9%。而傳統上一向愛吃美味小牛肉著稱的意大利人,在其5700多萬的人口中,現在竟有150萬素食主義者,素食人口比例達到了3.4%,其中北部和中部的素食者比例最高,以米蘭為首府的隆巴迪大區佔18%,羅馬所在的拉齊奧大區佔15%。

據分析,歐洲素食主義者越來越多有各種不同的原因。有人害怕激素,有人怕瘋牛病,有人怕膽固醇,還有人就是喜歡素食。人們提出了「動物道德」的概念,許多原來食肉的飼養條件太差,動物受到了極端的虐待,素食者們為動物鳴不平,提倡過一種樸素自然的「不吃肉的生活」。

‧德國—連鎖店大行其道
德國是一個科學進步、運動出色、素食也最普遍的國家,人人都明白素食的利益,素食店遍佈大街小巷。只售賣素食的食店Reformhaus,全國就有逾千間連鎖店。

‧美國—大學生一窩蜂素食
美國有10%的人群是素食者,素食人口已達1,400萬,素食館處處越開越多;市面上的無肉食譜更是五花八門;《素食者時代》刊物銷路達20萬份。據蓋勒普民意調查公司調查,每3名受訪者就有1人表示會點素菜來吃,甚至航空公司也以素食餐點為號召。在荷李活著名的Source餐館,其蔬菜堡和漢堡的銷售比例為10比1。

以往美國農業部規定的四種基本食物為:乳品、肉、穀類、水果和蔬菜。實踐証明,這種舊的食物組合會帶來多種疾病和縮短壽命。1991年,美國政府大力提倡新的四種基本食物組合為:全麥穀類、蔬菜、種子豆類、水果。

醫療機構方面,由傑克生醫師在紐約創辦的療養院,及密西根洲基督復臨安協運會所創辦的柏特西療養院,都是素食醫院。此外,又有安‧威格摩爾博士(Dr. Ann Wigmore)建立健康中心,其後由所羅門(Raychel Salomon)女士在聖地牙哥成立分所,用生食蔬果、芽菜與運動結合等方法來恢復病人(包括癌症、心臟病患者)健康,效果良好。

大學生方面,近年來一窩蜂式的提倡素食,使得校內加開素食餐廳,校園附近的食店也以素食為號召,招徠顧客。

‧日本—素食譜銷量稱冠
當佛教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做出了也許世界上所有國家中至今也從未有人做過的驚人舉措施用國家法律來禁止食肉。這一法律的有效性從唐代佛教自中國傳入後不久,一直維持到19世紀日本的西化運動後,才漸漸被強勢的西方飲食文化所吞沒。但時至今日,日本民族依然還受益於其在歷史上全民茹素的福報餘緒: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一直穩居世界第一。

日本著名的生活信息類雜誌《桔色紙頁》,於2001年2月推出一分特刊《美味素食集錦》,剛上市不足兩個月,銷量就達11萬冊,對於一般只有家庭主婦才會買的菜譜來說,竟一下子榮登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幾名,的確令素食者們大為振奮。

而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的《推薦素食譜》,則是一部銷售量大,而且推動了日本素食品味與格調的菜譜集。2000-01一年間發行已超過35萬部,成為菜譜書類銷售之冠。隨之編者又根據季節變化與飲食變化的對應,推出了另外兩本素食菜譜姊妹篇,也均創下銷量20萬冊以上的不凡業績。據統計,該書讀者從10幾歲少年到60幾歲老婦不等,且以20多歲的年輕美眉居多,可見素菜譜的出版在我們東鄰島國出版業中的無限潛力。

日本公司出版素食譜類書時,一般都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手法,尤其高清晰度的照片放大了人們的胃口。那些素香飄裊的、禁不住就要溢出紙頁之外的名菜精品,看上去如此清純可口、鮮色誘人,一改過去一提到素食就令人想到僧侶禁欲的陳舊印象。

目前,日本各大書店的「料理書角」不甘落後,均先後開設了素食菜譜的專欄專櫃。那些身著高級時裝,手持流行素食菜譜的美女款款進出,新潮而不失賢淑風度,看得出來,在日本做個男人真是有福了。

* * * * * *

更多素食智慧——http://www.greenliving.hk/content/category/1/3/82/

買有機的10個理由

買有機的10個理由
原載:綠田園基金Clob-O《Club O店情報》第29期,2008年2月號
網址:http://www.club-o.org/

為甚麼購買有機產品,是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保護地球的一個最有貢獻的選擇?

1.營養健康
有機產品較常規產品含更多的維生素、礦物鹽、酵素、微量元素,甚至可抗癌的抗氧化劑。因為在有機農場內,健康的植物從健康的泥土中長出來,成為富含營養的食物。有科學家用兩年時間,比較從芝加哥西郊買回來的有機與常規農作物的礦物質含量,比較的作物包括蘋果、薯仔、李、小麥及甜粟。他們發現有機產品的平均礦物質含量,較常規產品的高得多。其中鈣含量,有機產品高 63% ;鉻,高 78% ;鐵,高73% ;鎂,高118% ;鉬,高178% ;磷,高91% ;鉀,高125%;鋅,高60%。

2.減低潛在健康風險
大約 90% 在美國使用的殺菌劑, 60% 的殺草劑及 30% 的殺蟲劑,發現可以致癌或有潛在致癌的危險。與這些化學農藥接觸,除了會增加患癌的機會,還可給人類帶來許多不同的健康問題,小如頭痛、疲勞、噁心等,大至神經紊亂、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失調。有機農業避免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但因為化學農藥由鄰近常規農田飄往有機農場時有發生,加上部分持久的農藥可殘留在泥土裡許多年,令有機產品亦有機會受到化學農藥的污染。但有機操作已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消費者免於接觸這些化學物品,讓有機生產的蔬果,較常規生產及綜合蟲害防治生產的蔬果,在機會及含量方面都有明顯較少的農藥殘餘 。

另外,有機農業亦禁止使用基因改造生物及其衍生物,亦不容許使用輻射來作病蟲害防治,所以有機產品是消費者安全得多的選擇。

3.給孩子最安全的食物
在美國,約 60 萬個 5 歲及以下的小童,在典型的一天內,會進食到超過政府安全標準的有機磷化學農藥。因為小孩和嬰兒的體重較輕,相對 的食物量比成年人更多,而且因為他們食物的種類較狹窄,加上身體器官、神經及免疫系統都在發育當中,所以食物所含的農藥對他們影響更大。不少人買有機,為的正好就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特別是想給孩子最安全的食物。

4.讓地球更健康
在常規農業中,由於重複用藥,令害蟲產生抗性,要用更多更厲害的農藥來對付。過多的化學農藥和肥料,會隨著流水及空氣污染環境,成為全球一項持續的威脅。但有機農業卻可免除因農業活動而導致的環境污染。

5.保護水質
農區附近的水體受到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的污染是相當常見的問題。而農區附近的地下水,不少都含有接近甚或超過國家飲用水標準的硝酸鹽。而硝酸鹽的一個主要來源是化學肥料。硝酸鹽可以在人體內轉變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可引致新生兒因為缺氧而發生 「藍嬰症」,對孕婦亦構成危害,另外亞硝酸鹽是潛在的致癌物質。有機生產不會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及硝酸鹽,會避免氮素的流失,從而保育珍貴的水資源。

6.保護農場工作人員
化學農藥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常規農場內的工作人員因為會直接與化學農藥接觸,所以威脅更大。據估計,美國每年最少有 1-2 萬位農場工作人員因農藥而致病或受傷。因為發展中國家的農藥管制多未上軌道,故情況更為嚴峻。一些在已發展國家禁用的農藥,仍可入口發展中國家。有機農場拒絕使用這些有害的化學農藥及其他合成化學物料,使農場環境更健康,保障工作人員及家人的健康。

7. 保護小農戶
雖然已經有不少大企業加入有機生產的行列,但不論在已發展或是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有機農場仍然是由獨立的小農戶所擁有。有機產品的售價一般都比常規產品為高,這個溢價,是讓這些小農戶繼續生存下去的方法之一。在香港,現在尚有約 1,500 位仍然有生產的菜農,他們的耕地面積平均只有 4.2 斗種(大約 3 萬平方呎);自 2001 年開始,陸續有常規菜農通過漁護署的轉型計劃轉為有機生產,加上其他有心人,香港超過 100 個有機農場,絕大部分都屬家庭作業。大家多買本地生產的有機蔬菜,就是對他們最有力的支持。

8.有機產品其實並不特別貴
市面上出售的有機產品一般較常規產品昂貴,但事實只是常規產品的價格未能反映它的真正成本。常規產品的背後還有不少隱藏成本,雖然毋須消費者即時負擔,其實最終仍須由納稅人繳付,由整個社會共同承擔。這些隱藏成本包括:監管化學農藥、清理污染的食水及環境、醫治由化學農藥所引致的疾病及傷害等。另外還有野生環境的損失、水土流失及其他環境的破壞。相反,有機耕種包含了對環境的保護及改善,讓農場工作人員的健康更有保障,而且會顧及牲口的福祉。所以我們買有機,是為可持續的環境投資的功德。

9. 維護生物多樣性

常規農業內常見的單一種植可以令農地增產,但卻會讓泥土容易缺失養分及礦物,需要用更多的化學肥料作補充。同時單一種植令合適的病蟲害更易發生,所以必須依賴化學農藥來作控制,這樣卻又會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以後要用更多的農藥來處理。

有機農場鼓勵種植多類的作物,利用能吸引益蟲的植物,進行輪種、間種,藉蚯蚓、堆肥、綠肥等循環養分。有機農業鼓勵各種生物在平衡和諧的生態環境中生活。

10. 有機食物味道更好
不少人選擇有機產品,是因為它味道更好。很多時常規農夫選擇種植作物的標準,都會是高產、容易付運、外形整齊美觀等,並因此而放棄了作物的食味。不過,不少有機農場都是小農場,他們的產品多在鄰近地區銷售,故此他們可在作物較成熟時才採收,選種時,不需要因為長途運輸而放棄食味的選擇;加上有機作物在健康的農地上生長,故此可以讓有機產品的味道及營養都更豐富。

□綠田園基金


--------------------------------------------------------------------------------

想知道更多關於有機產品的消息:
‧ 綠田園基金—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 綠色生活百科網— http://www.greenliving.hk/content/category/1/7/82/
‧ 香港有機農業協會— http://www.hofa.org.hk/
‧ 周兆祥的世界— http://www.simonchau.hk/

綠色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綠色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原載香港素食會《生機健康》第35期,2008年2月號)
網址:http://www.club-o.org/
http://www.vegsochk.org

2007年本地社會發展一件大事,就是香港特區政府也推廣「綠色生活」(見http://www.enb.gov.hk/tc/Green_HK/apis/greenClothing.html
http://www.enb.gov.hk/tc/Green_HK/apis/greenEating.html )。

究竟生活如何才會綠色呢?

什麼是綠色?

綠色、灰色都是代號(就如「XY」一樣),分別代表兩個相反的概念。

綠色代表自然的規律,亦即天道、宇宙定律、上帝的意旨、佛性、創造者的構想。灰色代表相反的理念、傾向。

地球上一切事物的運作,本來都100%「綠色」。人類文明逐步干擾自然規律改變有關安排(例如大量砍伐樹林、人口過份繁殖、集中在城市居住),搞出了「灰色」(違反自然)的環境與運作方式。

在20世紀,這種灰化的情況像病毒侵襲人體那樣,逐步破壞人間的每一部分,危害到人類以至眾生的集體存活機會。

所以,為了自救(減少災難痛苦厄運)、為了子孫後代、更為了慈悲(讓眾生有機會活下去),「有識之士」正在紛紛「起義」,靜靜起革命,令文明回歸自然,恢復人間青綠。

什麼是生活?
指大家在地球上以人的身份過日子的情況。

狹義來說是每一天做人的方式、習慣。

什麼是綠色生活?

「綠色生活」就是說按照大自然的規律(亦即所謂「天理」、「道」)做人,不污染破壞自己身心靈的內在世界,也不污染破壞地球生態。自古以來其實所有生物一直都在「綠色」地生活,近代人類的思想言行生產方式以至社會制度及世界觀乖離自然,所以今天所謂過「綠色」生活其實等於人生全面回歸自然。

綠色生活與環保有什麼關係?
「環保」一般指保育地球生態,「綠色」則是觀念、心態、存在境界、生活方式、事物安排的方法。

綠色生活按照自然的方式做人,令地球生態可持續,更令人間恢復美好。

要過綠色生活會與舒適的生活違背嗎?

真正「舒適」的生活必然是綠色的,因為人性本來就是符合自然規律,嚮往淡泊、簡樸、純真、清麗、親近大自然。現代人往往追求物質剌激來滿足肉慾或心理需求,例如以巨型電視熒幕、高科技座椅、跑車、「智慧」房屋當作「舒適」,這是變態而非常態。

綠色生活的阻力在哪裡?
許多人都會認同綠色思想,也會想過比較綠色的生活,可是始終未能辦得到,原因主要是:

外在的阻力── 社會集中意識、政治經濟制度、設施、傳媒、教育制度與風氣等。
內在的阻力── 慾念、惰性、無知、貪婪、自私、積習與口味難改、恐懼、世界觀、人生觀、自我形象等。
綠色生活是反文明嗎?
許多人誤解,以為回歸自然、過符合生態規律及生態道德的生活,就是倒撥時鐘,與現代文明對著幹。

事實就是,所謂現代生活,既令到大家身心靈不斷惡化、真正生活質素下降,又嚴重破壞地球生態,大自然無法容許人類如此瘋狂下去。此所以綠色運動是致力將文明納回正軌停止高速奔向集體毀滅退出違反自然的安排,運用最新的智慧與技術來打造生生不息、眾生可以共享的未來。


「有秩序退卻」才是理智的、可行的、負責任的文明建造,也是真正的進步。

綠色生活的目標是甚麼?
恢復順天應人、按照人性的設計與大自然的規律來安排日常生活秩序,於是,終於:在個人(小宇宙)的層面,大家活得自然(符合「天理」)、自在(優悠、輕鬆、舒服)、自足(享受天生的、內在的滿足不假外求);身心靈健康妥當、狀態圓滿;天賦才華得以盡情發揮:在生態(大宇宙)的層面──地球回復生態,各種平衡恢復;眾生得以盡享造化的祝福。

Friday, February 15, 2008

巴里島走自己的路


【大島系列】
巴里島
走自己的路
撰文/童貴珊
攝影/安培淂


一束馨香裊裊上達天聽,巴里島民以鮮花與虔心禮敬諸神。被全球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環繞下的巴里島,卻是一個奉行印度教的島嶼,隨著觀光產業的興盛,島民也面臨著經濟開發與環保的拉鋸戰。

迎著蕉風椰影,向來旖旎多姿的巴里島,一如以往地擺弄著屬於自己的熱帶風情。就在二○○七年進入尾聲之際,這份踵事增華的魅力,隨著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此召開,而一躍從旅遊版面的舊字眼、老標題中,被灌入吸引全球目光的新關注,身上的手染峇迪花布和熱辣的比基尼,轉身一變為筆挺西裝,一派正經地把《巴里島路線圖》,高高舉起。


正式步入「後京都議定書」年代,往後數年內,不管這條約束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路線」要怎麼走,也不管這張牽制各國環保與經濟利益考量的「藍圖」要怎麼擘畫,巴里島這名稱,因為結合了這份備受世人矚目的氣候變遷議題,將不斷不斷被提起。


這種被大批國際媒體、非政府組織與民間團體進駐和包圍的感覺,巴里島其實並不陌生,唯一不同的,是關切的內容與形式。二○○二年十月,巴里島發生史上最嚴重的爆炸事件,死亡人數超過兩百名,攻擊目標顯然是以澳洲人為首的西方人士。一般相信,幕後主導者是尋求東南亞獨立建國的武裝組織「伊斯蘭祈禱團」 (Jemaah Islamiah);三年後的同一月份,舊事再度發生,南區三個地方同時發生自殺式炸彈攻擊,雖然二十二名的傷亡人數沒有第一次嚴重,但已足以使這個「神明與天堂之島」,一夜之間墜落深淵而震怖。


就連這場被旅遊業者高度期待的國際會議,也因為一些甚囂塵上的繪聲繪影——「這下子可以一勞永逸地炸個徹底」的傳言,使驚弓之鳥的島嶼,暗地裡騷動不安。原以為可以藉此與會人潮帶動全島的觀光熱潮,但事與願違,除了會議現場的周遭城鎮受惠以外,其餘的中、北部地方,顯得異常安靜。許多受訪的業者紛紛搖頭嘆息:「Sepi sekali」(太蕭條了)。


以二○○六年一百二十萬的旅遊人次,和爆炸事件發生以前,二○○一年的旅遊旺季相較,跌了百分之二十,其中排名前兩名的澳洲與日本遊客也比過去少了將近五成。這對旅遊業占總體經濟收入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巴里島而言,影響深遠,甚至連最偏僻的鄉村亦無法倖免——那些離鄉到城市的飯店、精品店、計程車公司工作的年輕人,無法像過去那樣按時寄錢回老家了。

--------------------------------------------------------------------------------



爆炸後的省思與處境


「巴里爆炸」(Bomb Bali)後,許多外人義憤填膺地為巴里島打抱不平,島嶼內的大部分居民,在努力撐過這段措手不及的傷痛之餘,他們思索的,不是如何有仇必報、血債血償,也不是聲嘶力竭地揮拳控訴,他們只想著:上天到底要藉此事件提醒我們什麼?是不是我們哪裡做錯了?抑或,我們過去太著重追求物質,以致對神明的崇敬之心漸漸失落了?不管我訪問的對象是知識分子或基層勞工,表達的字句或許不盡相同,但意思大多相近,彷彿這是他們在如此無情的劫難中,所能找出最合理的解釋。


一場極端分子心懷惡意的恐怖攻擊,卻被巴里人視為一個尋求宗教救贖的印記和機會。


一直以來,這顆被喻為「印尼皇冠上的珍珠」,以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印度教徒,在全世界最大伊斯蘭教國家的圍繞下,摘取了印度教的溫文敦厚,謹言慎行地尋找適合自身的求生本領。


「我們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印尼的珍珠或寶石,當顆石頭也無所謂,我們只求安定和平,不要動搖我們安身立命的信仰根基,更不要把我們當成達致任何政治目的的籌碼。」從事新聞工作的峇賈斯,一語道盡巴里島的獨特地域與現實處境。


不過,即便是一顆平平無奇的石頭,一旦落在巴里人手上,他們總有辦法把它琢磨刻鑿成令人嘖嘖稱奇的石雕藝術品——「每一個巴里人,彷彿甫出娘胎到入土,渾身是用不完的藝術創造性」,大家都這麼說;更何況,這是一塊深獲老天恩賜的豐饒美地。


面積只有六分之一個台灣的巴里島,以其豐富多元的地形景觀與天然資源,加上印度與多神教的神祕色彩,以及無處不在的藝術氣息,而深獲眾人青睞。從外人讚歎的眼神中,它開始搜索,至終發現,原來那些踩在腳下、養家糊口的梯田、每天要望上好幾回的火山、再自然不過的沙灘海水、就連世代以來恪守遵循的習俗儀式與舞蹈,以及信手拈來的塗鴉和編織品,竟都是寶。於是,旅遊相關產業逐漸取代傳統農業,成為島嶼的主要經濟命脈。


受印尼歷史上最大的印度王朝滿者伯夷(Majapahit)的影響,早期的印尼普遍信奉印度教,從十六世紀伊斯蘭教勢力開始進入蘇門答臘和爪哇之後,原來信奉印度教的大批僧侶、藝術家、貴族與軍人紛紛逃往巴里島,至今,身為印尼三十個省分之一的巴里島,在主流而強勢的伊斯蘭教環伺下,仍能享有高度的宗教自由;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也保持禮貌性的相互尊重,只不過,這份友好關係,近年來,因為彼此對「表露多少」的主張不同,而備受考驗。

--------------------------------------------------------------------------------



「表露」的定義與爭議


以伊斯蘭政黨為首的印尼中央政府,近日來準備研擬一份內含諸多禁令的「反色情法」,這份洋洋灑灑長達五十五頁的法案內容,嚴禁當眾裸露任何「引人遐想的身體部位」,適用於所有詩歌、繪畫、寫作、照片或影片的內容;任何「含有誘惑意味的搖擺舞蹈」,也統統算違法,一律以嚴刑峻法來伺候。


飯店業者瓦揚表示,這樣的法令,根本是直接衝擊巴里島的觀光旅遊業,他有些憂心地說,「那毋寧是另一顆炸彈!」「到巴里島海灘不穿比基尼,還要處處擔心自己是不是衣著暴露而違法,那來度假還有什麼意思!」每年必來巴里島報到的澳洲觀光客密雪爾迫不及待地搖頭揮手說no way。


這份被認定專為巴里島量身定製的法令,尚未實施便已引來巴里人的嚴正抗議。「我們很少這麼生氣,而且,準備長期抗爭到底!」向來溫文儒雅的巴里人,不僅生氣,而且衝上街頭,跳舞示威、高舉標語,以最酣暢淋漓的方式,來反對中央政府「假民眾公德之名,進行操縱並打壓巴里的傳統文化」。


「這是藝術創作最基本的精神自由,你硬是要把藝術創作詮釋成色情誘惑,那不是打壓是什麼?」擁有個人畫室的馬迪,語氣中難掩憤怒。「如果按照這個法案的標準來實施,我看咱們女性那些展現曲線之美的傳統服飾,都不能穿了!婆婆媽媽們也不能在河邊洗澡了,是這樣嗎?這怎麼行?」看來,這回連溫馴順從的巴里女性也有意見了,巴里人能妥協的空間,恐怕不多。


顯然,令中央政府內那些穆斯林大爺揪心礙眼的巴里印象,正是讓外人亢奮與追逐的旅遊主題,這不僅關乎巴里人切身的傳統文化,也涉及「做生意的飯碗和本錢」。趕上觀光旅遊列車的巴里島,握緊令人稱羨的各種優勢,曾經一度擁有他人不可高攀的榮耀,但得失之間,短期間內或許看不出,「長久以往,我們將為此付上許多代價,難以彌補的代價。」目前在美國短暫居留的人類學家德貢(Degung Santikarma),他以道地巴里人的身分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島內的問題,有其複雜多元的面向。


除了環境汙染、過度開發與人口擁擠等問題外,最引發爭議的,是農地的變賣。身兼當地英文雜誌《緯度》(Latitude)總編輯的德貢說,不必怪罪別人,因為,「我們自己是代理人,也終必成為受害者。」他繼而指出,農地是農民的一切,如此一來,「失敗了就無法再回頭種田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2008年2月號)~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

Labels:

在動盪與希望之間:海嘯三年後的斯里蘭卡

【大愛無國界】
在動盪與希望之間
海嘯三年後的斯里蘭卡
撰文/邱淑絹
攝影/李文傑


五色佛旗前,鐵絲與蔓藤的陰影淡淡投下。海嘯過後,歷經十四個月,慈濟國立中學於二○○八年初正式啟用,從整地到植栽,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慈濟志工長期付出的成果。

從新加坡樟宜機場辦理登機時,我一改以往的習慣,向櫃台人員要了靠窗的位置,想在飛機抵斯里蘭卡上空時,把這個位於印度洋上的國度看清楚。


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清早,一場不預期的海嘯,把斯里蘭卡百分之七十的海岸線,沖擊得雜沓紛亂。三年後的同一時間,舊地重返,儘管是居高臨下,模糊中,我卻仍感到,海嘯的痕跡,似乎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行漸遠。


飛機降落後,在戒備森嚴的機場等待了一陣子,全員到齊的我們,終於可以整裝上路。沿海岸公路南行,沿途綿延迻邐的海岸線,已悄然被爬上岸的植被占領。


距離漢班托塔約半小時車程的安班南托塔(Ambalantota)小鎮上,一戶緊臨海邊而居的人家,看見我們經過,簡短交談後,主動地拿出相片,對我們侃侃而談海嘯當時的遭遇。對這戶人家而言,不堪回首的往事,除了有屋廊前那半截的梁柱以為提醒外,似乎也只剩下照片,能陳述過往。


事實上,這一路上,像這樣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骨子裡其實還活在傷痛中的人家,可說比比皆是。但多半時候,不管是古蹟大城高爾(Galle),或鐵路終點站馬特勒(Matara)等城市,街道上車來人往,熱鬧如常,許多走在街上的外國人,不但不受內戰的影響而卻步,而且還怡然自得地出入當地高級餐廳。


在許多交叉路口上,新畫的黃色交通警戒線,呈現出一種線條美;曾為了重建工作而駐守斯國一年的慈濟馬來西亞志工李文傑因此說:「儘管天災人禍威脅著,但這個國家,總是要進步的。」

--------------------------------------------------------------------------------



隱約猶見舊時傷


的確,除了繼續奮進外,這個飽受創傷的國家,還能有什麼選擇?就像此行我們要前往的目的地──台灣慈濟基金會援建的慈濟中學、其所坐落的城市漢班托塔(Hambantota),儘管海嘯期間,它是斯里蘭卡眾多受災區中,最嚴重的其中之一,但憑藉著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許多非政府組織的努力,三年後已展現不同的新貌。


要前往離可倫坡約兩百五十公里遠的漢班托塔,唯一的方式是搭乘巴士。這個濱臨印度洋,面積兩千五百九十三平方公里、人口五十二萬餘的行政區,堪稱斯里蘭卡受海嘯侵襲城鎮中,位置最南的一個;再往東北走,就是內戰氛圍濃厚的昆林達(Krinda)和安帕拉(Ampara)等地區;因此,漢班托塔也成了救援組織所能抵達的最遠城市。


三年前,這個沿著海岸線而展開的狹長市鎮,在印尼北蘇門答臘西部外海強震引發海嘯的當兒,隨即在兩個多小時後受到波及。當時鎮區正熱鬧的假日市集嚴重受創,兩千多條人命葬送於無情海浪。三年後再見,受創的廢墟已荒草蔓衍,一棟成了斷壁殘垣的伊斯蘭教堂,周圍已被新搭的簡易屋所取代。而曾經被海水沖得歪七扭八的電信鐵塔,如今,也由另一座全新的電塔向天拔起取而代之。


重回假日市集,鎮區的地標──鐘塔,已被移除,其下的公車站依然熱絡。方圓數里外的農民和漁夫,仍運載作物和漁獲前來擺攤叫賣。遠近的人們,三兩成群地採購生活所需;交織的人聲、車聲,熱鬧的聲息,充斥在潮聲依舊的岸頭。


十二月二十六日那天早上,當時鐘走到歷史性的那一刻──九點二十一分時,以公車站、假日市集為主的災區,突然一片靜默,以停格方式表示哀悼。幾分鐘後,就像有人啟動開關似地,又恢復它原有的忙碌。


同樣留駐漢班托塔一年多,來自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王玉蘭表示,海嘯後沉寂的市集,一度曾搬遷至另外兩個地方,最終卻回到最熟悉的海邊。爬上公車站的二樓,目光穿透市集望向背後有船隻浮動的海洋,雖然它曾經受創,但時間彷彿已讓人遺忘一切;海洋,再度流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2008年2月號)~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magazine/content/115/sri.htm

Labels:

2個中年男 找到感動

2個中年男 找到感動

【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8/01/25


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和作家王文華創辦「若水」公司,要推動台灣的「社會企業」,他們走遍台灣尋找創業團隊。半年奔波下來的感覺是「感動再感動」,沒想到台灣的愛心和創意如此豐沛。若水舉辦的「社會企業」創業提案大賽,更將在明天揭曉。
一個是市值千億的企業負責人,一個是知名的行銷專家兼作家人。張明正和王文華去年合作成立「若水」,目標是台灣人很陌生的「社會企業」。公司取名「若水」,來自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

王文華說,另一層意義是希望公司像水一般,無色無味,但透過「浮力」把所有善的力量、意念浮出來;讓若水公司做為平台,去整合或幫助勢單力薄的公益組織和中小企業,為社會創造「福利」。

王文華和張明正也說,以前他們是商場中人,經營企業總想著「這一季要有什麼成果」?但「若水」是他們一生的承諾,兩個發夢的中年男人想的是:「這一生要有什麼成果?」

半年來,兩個中年男人跑遍北、中、南、東,推廣社會企業的理念,號召更多人「一面做生意、一面做公益」。他們更從都會走進田野,深入基層去了解弱勢者。王文華感慨的說,無論中南部或花東,對若水來說,才是「外面真正的世界」,他們親自訪視失業和低收入族群,很震撼也很難過,「實際情形比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慘兩倍以上…」

若水四個月前決定舉辦社會企業大賽。王文華說,本來他們擔心,社會企業的觀念到底能不能被接受?在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中,台灣人還有多少的公益心意?但若水竟收到兩百多件社會企業創業提案,遠超過預期。

兩百多件提案,展現了台灣人對公益的認真和熱情。王文華說,參賽者來自各領域,從原住民藝術家、身心障礙者、單親媽媽、退休中老年人、農民、企業資深經理人、導演、大學教授…等,甚至還有台灣與美國、印度、日本等外籍人士提案共同組成的創業團隊。

很多大學和研究所學生也積極參賽。讓王文華和張明正驚嘆,原來年輕人仍抱著理想、關心弱勢,絕非只顧自己玩樂的草莓族。王文華更笑說,他這個中年人一度非常汗顏:「人家大四已嘗試要改變世界,我大四時卻只想著畢業舞會…」
【2008/01/25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張明正越南造林 創造綠企業

張明正越南造林 創造綠企業

【記者何佩儒、謝柏宏╱台北報導】 2008/01/21


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兩年半前開始在越南造林,並成立InnovGreen公司,今年起將結合工研院及亞洲蔬菜中心的技術及資源,以一年1萬公頃的速度造林,並展開生質能源、碳權、有機蔬菜的規劃與種植。

15%獲利從事公益

張明正表示,越南造林是他推動社會企業的一環,在讓InnovGreen產生獲利同時,也創造社會價值。而股東也同意提撥15%的獲利從事公益活動,其中一半留在越南,一半回到他另一個事業若水國際。

所謂的社會企業是指有營收、能獲利的公司,但在提供的產品、雇用的員工或服務的顧客上,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公益。為讓社會企業的概念深入人心,以及用更有效率方式從事社會企業,若水國際邀請管理大師、第五項修練的作者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本月31日來台演講「第六項修練─以企業策略與集體智慧創造社會公益」。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為何到越南造林?

答:兩年多前我開始投入社會企業,希望結合別人所無法取代、台灣特有的技術及資源,同時又可幫助開發中國家透過農業經濟翻身的事業,決定結合屏東科技大學在熱帶農業的獨有Know how,並選擇當年曾經是戰場的北越,主要是當地土地貧脊,又可能有地雷,多年未受利用,希望在那片土地做一些事。

每年造林1萬公頃

前農委會主委孫明賢及退休官員到北越考察後發現,當地土壤經過長年休息,沒有化學肥料,正是開發有機農業的地方。原本想要種樹,又想讓當地農民有尊嚴的賺錢,就一點一滴的開始造林及規劃相關的永續農業。

問:InnovGreen造林的進度,以及未來林木的應用?

答:目前土地還在陸續取得,有一部分土地除中央審批外,還要地方政府審核,總計取得的土地應該會比屏東縣還大;而造林的速度大概一年1萬公頃。

至於林木樹種的選擇,以桉樹及相思樹等短纖林木為主。由於難以避免漿廠的汙染,如果可以的話,我傾向不做紙漿;在生質能源部分,則栽種麻風樹。

林木的應用以Green為主,也就是包括未來碳權的交易;再生能源方面則以生質能源為主,最後才是有機疏菜。

問:工研院及亞蔬將扮演的角色?

答:工研院在生質能源已有很多技術;亞蔬則在開發有機蔬菜累積很多年的經驗,加上屏科大的團隊,以及若水國際有許多價值鏈專家,希望能夠提高InnovGreen的競爭力。未來有機蔬菜將銷往日本等國,而趨勢在日本經營已久,已在當地建立人脈,加上有許多行銷資源,都可以結合。

我還到印尼等有生質能源大廠的國家參觀,發現這些業者以大規模煉油、投入大筆資金,採集中式的生產。InnovGreen以輕薄短小設備的優勢,加上獨有的、金錢買不到的氣候,相信還是有競爭力。

問:InnovGreen、若水國際與你所創的事業有何不同?

答:我評估社會企業的指標,第一個要問能不能賺錢?第二是有無利用到台灣的優勢?第三是農民能否有尊嚴的增加收入。

InnovGreen的四個經營方針包括願景(Vision)、創新(Innovation)、參與(Participance)、策略(Strategy)。其中在參與這個部分是很重要。

比爾蓋茲的基金會運作得很好,他是以經營企業的方法,如在非洲幫小孩子打疫苗;若以企業的方法,就會讓接受者少掉尊嚴。另外,不能因為是社會企業,就沒有效率;但也不能一昧用KPI等指標去衡量,這就是我現在常面臨的兩難問題,比起趨勢是個營利企業,僅單純的要對股東、員工、投資人負責,經營社會企業難太多了。


【2008/01/21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社會企業 資源留到「第七代子孫」

社會企業 資源留到「第七代子孫」

【記者許玉君、許韶芹╱專訪】 2008/01/21


暌違五年,知名管理大師、財經暢銷書「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本月底將再度訪台,談他的「第六項修練」。分享國際最新流行的「社會企業」和企業社會責任理念。
他將與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台灣高鐵執行長歐晉德等人座談。日前他接受本報越洋獨家專訪,他說,全球化時代,台灣政府應該要破除國界概念,將國家安全問題放寬到全球的格局思考。

以下為彼得聖吉的專訪摘要:

企業 創造價值更重要

問:台灣最大競爭力在高科技業,但許多大型電子業的毛利愈來愈低,企業難以生存,如何奢言「社會企業」?

答:過去許多企業認為為股東賺錢,才是最重要的任務。我不認為如此,企業不再是個體,更要重視與外在世界、社會責任的連結,創造價值更重要。

問:你可以舉個「社會企業」的例子嗎?

答:在美國有個消費品品牌叫「第七代」(Seventh Generation),專門出產無毒、無漂白的洗衣精、洗碗精等家用品,該公司重視環保、全球暖化問題,希望地球上所有的資源能夠永續發展,一直到我們的第七代子孫都可享用。

前陣子Google跨入替代能源產業,大家一定覺得奇怪,Google是網路公司和能源有什麼關係?卻沒有想到網際網路問世後,大家花在電腦前的時間變長了,全球耗電量大增,耗費了不少地球資源。

媒體 型塑議題主導者

問:現在媒體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答:媒體如今已演變成可型塑議題、輿論的主導者。美伊戰爭爆發時,我在歐洲看英國BBC,和回到美國後從電視上看到同一則新聞,驚覺不同電視台對同一則新聞呈現完全不同的觀點與畫面,這就是現代媒體的可怕之處,可為自己所鞏固的意識形態發聲,加上很多媒體又受到廣告主牽絆,一心一意只想獲利,忽略創造社會價值。

疆界 這概念不重要了

問:你對於東方文化十分有興趣,也曾來過台灣,你對台灣政府有何建議?

答:我不能對任何政府提出建議,這是政治問題。我想討論政府的功能,現在政府的影響力不如跨國企業,全球化無遠弗屆,政府卻存著「國家疆界」的僵硬想法,這種有形邊界的概念不重要了,人們早就透過科技,自由無礙的溝通,揚棄國界邊疆想法,將成為全世界政府的重要課題。

反恐 美國思考太狹隘

問:最想對台灣人民說的話是什麼?

答:「安全」可能是最重要的考量,我以美國為例,九一一事件後,如果美國政府放開心胸,利用這機會說服地球村其他成員,讓大家相信恐怖分子不光是美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美國大可趁機與全世界結為盟友;但美國政府執著於國家安全,把問題限縮於美國本身,強力要求其他國家配合,反而導致許多排拒的反效果。

當世界因全球化變得相互依賴時,疆界的概念就會越趨淡薄。目前全世界還有一、兩百萬的第三世界人們,生活在每天花費不到一美元的貧窮線之下,但他們卻能透過科技發展,也有可能是恐怖主義等各種媒介,影響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這就是一小撮人影響到大多數人的最佳例證。
【2008/01/21 聯合報】@ http://udn.com/

Wednesday, February 06, 2008

香港宣明會為中國雪災募款

香港宣明會為中國雪災募款
中國遭遇五十年以來最嚴重的雪災,災情仍然嚴峻,全國逾一億人受到影響,約22萬間房屋損毀。現時,數以百萬計的災民急需禦寒物品以度嚴冬。

香港世界宣明會已將撥款增加至港幣200萬元,並全力協助災民度過難關:

宣明會救援隊伍抵達重災區湖南、廣西、安徽及江西向當地災民派發40,000張棉被,以解他們燃眉之急
計劃在貴州、陝西、廣西及江西等地協助災民重建民房和復耕,讓他們重拾生計
現時,災民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您的慷慨捐助能為他們提供急需的援助,讓他們早日重過正常生活。

請即伸出援手,協助中國雪災災民!

如有查詢,歡迎致電宣明會熱線 2394 2394或電郵至hotline@worldvision.org.hk

網址:
http://www.worldvision.org.hk

雪中送暖

雪中送暖
香港群星為中國雪災賑災演唱

雪中送暖

曲:芹澤廣明  詞:陳少琪
原曲:廣東歌《朋友》(譚詠麟唱)

(a1)漫天風雪 人心惶惶
看天蒼蒼 大地白茫茫
淹沒了多少希望
(a2)愛的力量 銳不可當
雪溶于水 血濃于水
我在為你的堅強而歌唱
(b1)我們在同一個世界一個天空
應該擁有一樣的笑容
目光傳送小小的火種
來戰勝寒冬
(b2)我們是同一種膚色一種感動
息息相關的脈搏在流動
雪有多大 情有多濃
千里冰封心不凍 透出一道彩虹
(a3)漫天風雪 你不孤單
請把傷感 化成每滴汗
來面對一切困難
(a4)路的盡頭 就是家園
陌生的手 雪中送暖
祝願你一路平安 到永遠
演唱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07RD0ntlm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07RD0ntlmI
香港演藝人協會:
http://www.hkpag.org/

鳳凰衛視、TVB(無線電視)、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台(RTHK)主辦

Tuesday, February 05, 2008

中國雪災 紅十字會發起賑災募款

中國雪災 紅十字會發起賑災募款
http://news.sina.com 2008年02月04日 02:06 中央社即時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四日電)近日來的大風雪,造 成中國大陸華中、華南等十七個省、區、市嚴重災情,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今天發起募款活動,呼籲社會大眾踊 躍捐款,讓中國受災民眾在這波超級寒流中,感受來自 台灣各界的溫暖。 紅十字會表示,中國大陸連續半個多月來的大風雪 ,已造成十四萬九千間房屋倒塌、六十萬兩千間房屋毀 損、一百六十一萬七千萬人在農歷過年期間,必須接受 緊急撤離與安置,農作物受災面積逾一億畝,預估直接 經濟損失高達三百二十七億人民幣,其中又以湖南、湖 北、貴州、廣西、江西、安徽等地災情最嚴重,是中國 大陸地區五十年來罕見的大區域、全面性的重大災害。 這次中國大陸雪災適逢農歷春節返鄉人潮,衍生更 多交通運輸等問題,但也因此造成全球媒體關注在返鄉 民工急切等待返鄉的失序場景,而忽略了各地傳來的災 情,及後續衍生的賑災工作。 紅十字會希望國人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 ,讓中國大陸民眾可以感受來自台灣各界熱切的關心與 實質的幫助,有意捐款民眾可經由郵局或銀行劃撥,戶 名為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並請註明賑濟中國大陸雪災 。 郵政劃撥帳號:0504-6467、銀行轉帳帳號:華南 銀行和平分行121-20-0155861、信用卡捐款:請至紅十 字會總會網站(www.redcross.org.tw )下載捐款表格 並填註捐款用途為賑濟大陸雪災,填寫後傳真至紅十字 會總會02-23635154或02-23639646。
網址:
http://www.redcross.org.tw/

Monday, February 04, 2008

捐助中國雪災災民

香港紅十字會擴大救災工作
緊急呼籲市民  捐助中國雪災災民
二零零八年二月一日
中國雪災災情持續,受災人數約一億,受災嚴重的湖南省,全省約一半人口逾三千萬人受災。雖然交通情況有所紓緩,但仍有大量民工及旅客滯留在各省公路、鐵路、碼頭及影響偏遠地區的貧困戶。另外,由於南部地區的天氣情況仍不穩定,降雪未停,災情在短期內將會持續。
香港紅十字會除已捐助人民幣十萬元予湖南省應急外,希望短期內可從市民大眾籌得二千萬元人民幣,作為賑濟受災十省(包括湖南、湖北、貴州、安徽、江西、廣西、四川、重慶、雲南、新疆)的二十萬名災民,並將於今天亦向香港政府賑災基金申請撥款。籌得之款項將用於為災民提供食物、禦寒衣物或其他緊急日用品。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部主管鄒秉熙說:「是次受災地域廣寬,各地災情、需要及交通情況不同,使災情評估有一定困難。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已調動國內資源,向16個省市發放總值約人民幣800萬元的棉衣及帳篷。目前,各省紅十字會除了為滯留人員提供食物及禦寒衣物,省內的市縣紅十字會亦盡力克服交通困難,將賑災物資運往農村災區,優先救助最需要的群眾。香港紅十字會亦將派人到內地災區考察,以協助制定下一步救災計劃。」
香港紅十字會呼籲香港市民踴躍捐款,支援紅十字會於受災地區提供緊急賑濟、重建及備災等援助。

捐款查詢
市民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852-2507-7199,或電郵至 china@redcross.org.hk

網址:http://www.redcross.org.hk/

其他紅十字會有關災情及救助消息:
中國紅十字會 http://www.redcross.org.cn/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http://www.ifrc.org/


Free Web Counter
The Hunger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