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9, 2008

大家都做個環保人

這地球的環境問題已逐漸惡化,相信大家都不反對。然而,還是有不少人抱著事不關己的心態,認為別人做就好了,或自己的力量太小,做不做都無所謂。孰不知就是這樣的心態,如果人人都這樣,環境問題就無法改善。很簡單的一件事,用餐勿用一次性餐具(這是破壞環境的巨大兇手)。其實,這是很容易做的一件事。例如:別叫外賣即可(或者你用自己的循環使用餐具去裝)。我覺得這純粹是心態問題,例如在我工作的辦公室,我不認為工作真的會忙到非要叫外賣送到辦公室不可,我不認為大家連到飯堂用餐的二十分鐘都挪不出來。這不是非用一次性餐具不可的(不是非要叫外賣不可的),為何不盡量去做一個環保人,為環境盡一份棉力呢?其實很多事情,包括環保,就是要由自己做起,這是最根本的。我曾經訪問過香港大慈善家田家炳先生,令我非常敬佩,事事都想著如何幫助別人。例如他不喝瓶裝水,去到那兒都自己帶水;出外住旅館都自己帶肥皂牙膏牙刷,因為覺得一次性用具太浪費,不環保。他是很多年來都如此,而不是近年環保問題惡化才這樣做的,值得我們學習。

Labels:

認識慈濟環保

認識慈濟環保

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導致災害頻傳;科學家用心研究分析得到共同的論點,主因來自人為嚴重污染大自然,造成溫室效應所致。如何減緩災難發生?我們又能為大地做些什麼?為未來子孫做些什麼?

「環保」,是唯一答案!這需要帶動、啟發人人愛心,亦必須身體力行,才會有成效。

1990年8月23日,證嚴上人應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之邀,於台中新民商工連續演講三天。清早出門,見夜市收攤後,街上卻留下大量垃圾。演講結束,看到大家用雙手熱烈鼓掌,便說:「請大家把鼓掌的雙手,用在撿垃圾、掃街道、做資源回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淨土;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上人一句輕輕的呼籲,住在台中豐原的楊順苓小姐隨即起而行動,在鄰里之間推動「資源回收,贊助慈濟」。同年9月上人再度行腳至慈濟台中分會時,楊小姐向上人說明落實環保的點滴。於是,慈濟人自此紛紛響應環保的善舉,從社區出發,在社會各角落從事資源回收,身體力行闡揚「惜福愛物」的觀念,並帶動左鄰右舍共同愛護地球。

慈濟環保志工,不分年齡、階層、背景,人人視街頭為修行道場,不畏髒亂、不辭辛勞,低頭彎腰,為愛護地球環境而無私付出;為此,上人尊稱他們是「環保菩薩」、「清淨菩薩」,「擁抱地球的菩薩」、「呵護大地的菩薩」或是「常不輕菩薩」。



慈濟除了環保志工的投入外,在各項建設中更融入環保概念,所有建築特色,皆以愛護環境大地為優先考量。早年在尋覓慈濟醫學院校地時,曾有人願意提供花蓮鯉魚潭附近土地,上人婉拒了,理由是:山水極美,不忍破壞。

1999年九二一地震過後,證嚴上人不斷宣導一個觀點:「地球是一個大乾坤,人體是一個小乾坤。」大、小乾坤道理相同,假如人體血流不止,就會危及性命;挖山鑿洞就像開腸剖肚的手術,挖到水脈如傷及血管,都會讓大乾坤生態的健康一寸寸受到破壞,美好大自然被人為無限制地開發,好比健康者遭受無病開刀,讓人不忍與擔心。

森林是地球的肺部,人的肺部若是濁氣排不出,氧氣吸收不夠,健康就會亮紅燈。種樹是為保護大地之母的肺部功能,樹木納垢吐新,可平衡空氣及維持萬物生命;亦能涵養水分,根部可抓緊地表土壤不被沖刷,是水土保持的重要關鍵。

人的皮膚能在炎夏正常排汗、宣洩體熱,寒冬吸收熱能,自我調節。大地亦同,若地表都被水泥及柏油覆蓋,水分不能回流入土,地底熱氣無法向外宣洩,就無法發揮呼吸、排水、散熱的功能。

為此,在慈濟建築中,必定會大量植栽草樹,鋪設連鎖磚,讓雨水滲透入土,讓大地呼吸,同時水資源也能獲得循環再利用;另外,設置雨水回收系統和各項節水設施,以應用太陽能輔助裝置的熱泵系統取代傳統鍋爐設備,使用太陽能路燈等,以達到節約能源之效應。再則,建築物配置上,重視自然採光與通風,節約電燈耗能,減少或不用冷氣,讓人與大自然相處,也與地球同生息。



證嚴上人說:「救世要先救心;想影響天地,則先影響心地。」人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亦盼天下無災難、風調雨順,這一切都需要從自我心靈做起;環保就是調養大地、修行心地的功夫。「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責任也是使命──身行環保,保護生態,作大地的農夫;不受欲念束縛,知福、惜福、及時造福,作心地的農夫。人人用心照護大地與心地,才能平安與地球共生息。」

從大地環保到心靈環保,慈濟倡導健康飲食,多吃蔬果,少葷食,使用公筷母匙,注重餐桌禮儀,推動「心寬無煩惱,素齋疾病少,食物重環保,儀禮氣質好」的生活觀。將生活基本需求的飲食,提升到心靈精神層次。

環保意識落實日常生活,深印在思想觀念中,常存對大地的疼惜之心,為降低溫室效應,上人遂呼籲大眾生活中減少「碳足跡」,倡行「簡約」的生活,提升道德觀念,積極推動「克己復禮」運動。

「克己」,就是克服自我欲念;若是人人不能克制自己享樂的欲望,處處浪費資源,不僅損害個己的身體,也對地球造成損傷。「復禮」,人與人之間美在哪裡?就是「禮」,有禮才能表達出自我的修養,朝向有禮的社會邁進,提升人文氣質,復興尊師重道、孝道等傳統禮儀。

若能如此,相信未來的生態定會改變,人人愛心共聚,溫室效應、異常氣候,都會慢慢地緩和,社會也能一片呈祥。

摘自慈濟網站:
http://www2.tzuchi.org.tw/env/index.htm

我推崇慈濟的幾點重要原因

我推崇慈濟的幾點重要原因:
1.重紀律:慈濟人從儀容、言行、舉止等最基本的部份做起,真正做到「心靈環保」,極少其他組織如此。
2.環保:慈濟早在1990年,幾乎整個亞洲還不知道環保為何物時,就因證嚴法師的一句話「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而積極推動環保,且慈濟人都身體力行,使之成為台灣環保的一股大力量,成效卓越。環保也成為慈濟重要的項目之一。
3.骨髓捐贈及資料庫:以一介民間團體,能夠做到全球華人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骨髓資料庫,是了不起的大成就。
4.平等:不管貧富,不論社會階級,只要做慈濟志工,身份及地位都是平等的。這也不是有太多組織能夠做到。
5.成為台灣向善的一股大力量,乃至成為台灣甚至全球華人社會的重要的「軟實力」。

Thursday, June 19, 2008

緬甸風災救援 Myanmar Cyclone Relief:斯圖特基金會 Studer Trust

緬甸風災救援 Myanmar Cyclone Relief:斯圖特基金會 Studer Trust

http://studertrust.org/

格價網 Price watch

格價網 Price watch
明報:
http://price.mingpao.com/cfm/Product1.cfm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
www.consumer.org.hk/pricewatch

公平貿易 Tradefair

公平貿易 Tradefair
香港樂施會:
http://www.maketradefair.org.hk/
恩與美:
http://www.beautyofgrace.org/
http://www.yandymays.com.hk/
香港公平貿易動力:
http://www.hkfairtradepower.com
Traidcraft:
http://www.traidcraft.co.uk/

Labels:

Friday, June 13, 2008

素樸生活紓危機

素樸生活紓危機
撰文/釋證嚴
經典雜誌(2008年6月號)


放眼天下,天災、人禍頻仍,甚至出現糧食危機;如何消弭災難、解除危機?其實人人都應負起一分責任。
由於氣候異常,影響農耕,有的是遭遇風災、水災,致使農作物損失慘重;有的地方久旱不雨,無法種植,許多產糧國因歉收,而紛紛限制農產品出口;再者世界人口快速增加,糧食需求不斷地攀升,聯合國糧農單位已發出警訊,全球存糧不足,缺糧危機已現。
目前已知有三十餘國陷入飢荒,窮者遭遇斷炊之苦,一般人面對高漲的糧價,生活同樣備感艱辛;諸如海地缺糧情況嚴重,即使有錢也買不到米糧,導致演變成為爭搶糧食而引發暴動,甚至造成傷亡。之前,當地偏遠地區的貧民已經以泥土為食,這種可食用的泥土並非隨處都有,需要商人運載至各地販售,隨著石油漲價,有些人連吃泥土餅都成問題。
現代人多講究生活便利,相對的卻增加汙染;生活的富足,導致奢侈與浪費,不懂得珍惜。甚而以為全球糧荒對我們沒有影響,殊不知一旦資源耗盡,即使有錢也無米價可議,更遑論食用。在生活中,我們應時時戒慎虔誠,好好惜福愛物。
現今國際間包含氣候、地質、經濟等專家學者,大聲疾呼要重視地球失衡的危機,並提倡少食肉、少騎乘車輛、少消費,讓環境乾淨、自己的身體健康,這與慈濟人推動環保減碳、「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是一致的。
倘若大家能守本分,生活簡單素樸,就可以減緩溫室效應;例如出門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不要一個人開一部車。近來已有愈多人響應──多走路,短程騎腳踏車,長程則搭大眾交通工具,以減少碳足跡。
此外,素食也是一種環保,慈濟大林分院林院長、簡副院長,數年來推動素食,宣導畜牧對大地所造成的汙染和傷害,仍常感推動不易。一般人往往缺乏耐心或意志不堅而無法做到。
回歸素樸生活很簡單,簡單的事需要堅持才能成功;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為學生上一堂「簡單」的課,他先示範將手前後甩動,然後問學生能否每天甩手三百下?大家都笑了,認為這麼簡單的事怎會做不到?一個月後,他問有誰每天力行不輟?大約有十分之九的學生舉手;第二個月,又問有幾位能自我堅持?剩下八成;過了一年,始終堅持的僅剩一人,這個人就是柏拉圖,日後成為希臘有名的哲學家。
環保是全球性的議題,也是全民運動,為紓解危機,期待大家都有使命感,堅持簡單素樸的生活,這一切都必須從個己做起。

引用網址: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wp-trackback.php?p=139

Friday, June 06, 2008

台灣大愛抗緬甸無情風

台灣大愛抗緬甸無情風

(亞洲週刊2008年6月15日號)

台灣的靈鷲山、中華民國搜救總隊等團體的救援隊伍,成為首批獲緬甸當局批准進入災區的外國救援人員,給予災民及時的救助,凸顯台灣人道團體長期默默耕耘的表現,備受肯定。

五月二日至三日,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緬甸,夷平數萬房屋,超過十三萬人死亡,逾四萬一千人失蹤,無家可歸者多達一百萬人,比四川大地震還要嚴重。
風暴在低窪地區伊洛瓦底三角洲卷起巨浪,大量村民遭巨浪吞噬,稻田到處都是屍體,聯合國稱緬甸全國近半人口受災。由於目前是緬甸雨季,仍是滿目瘡痍的災區情況並不樂觀,有專家估計,如果災情處理不善,一旦傳染病爆發,再加上飢荒,可能會有五十萬人死亡,因此救援工作刻不容緩。
緬甸發生傷亡慘重的風災,但軍政府因對西方國家有高度戒心,禁止國際救援隊伍進入緬甸協助救災,只要求金錢和物資協助,不過台灣的搜救隊卻獲准進入,包括五位中華民國搜救總隊的隊員、靈鷲山佛教教團(http://www.093.org.tw/ )心道法師和四位工作人員啟程前往緬甸協助救災。
靈鷲山救援隊伍得以進入緬甸災區,跟出生緬甸,長期關注當地教育及社區服務的心道法師有關。心道法師身世坎坷,五歲父亡、母離散,在台灣出家後,十多年來數度返鄉尋母,他抱持回饋之心,做很多護持佛法的事,以寺院為中心提供社會救助與關懷,包括成立托兒所、孤兒院、有機農場及禪修中心,務實而長期地保持與當地政府、寺院的合作關係,而深受信賴。
外傳軍政府克扣救濟物資,不管人民死活。參與救援行動的靈鷲山人士指出,媒體報道太誇張,事實上,軍政府與人民一起救災,只是軍政府的行動不是很有效率,而外界不實的報道,更加深軍政府對國際救援的疑慮,質疑救援背後有政治目的。
災區沿途設有崗哨,軍警對台灣首支賑災團隊睜一眼、閉一眼,並未刻意刁難,救援團隊由僧侶駕車,載著四輛卡車的水、乾糧、醫藥品,從仰光往南沿著伊洛瓦底江,展開救災行動,包括致送白米、食物及賑濟現金,協助受損的寺院、民房修建,在救援中,平均每二十秒送出一件物資。在首波十天的賑災行動中,已有四十二個村鎮的八萬多名災民受惠。
救援團隊深入偏遠災區,看到生還者因為長期泡在水裏,再加上雨季來臨,整天都置身在潮濕黏膩的環境中:有些人因外傷而產生膿腫、潰爛,有些人集外傷、寄生蟲及慢性病於一身,令人不忍卒睹。
沿海有很多村莊被水患吞噬。緬甸南部一處村落,有三百多戶,一千多人,被高達三點五公尺的巨浪捲走,無一生還,緬甸人不敢打撈屍體,他們的理由是死者不是他們村裏的人,但救援團隊教導他們,屍體不處理會滋生病菌,造成更大污染,並示範如何打撈屍體,他們才開始動手。
靈鷲山帶回來的畫面顯示,有最初期進入災區,生還者在救難所臨時安置的情況,有當地居民喝水溝水、以棕櫚葉迅速重建簡陋的家園;有的人連鍋碗瓢盆都沒有,只能用衣服包米;有當地居民高溫酷熱、缺乏糧食、衛生條件極差而引發嘴角、身體潰爛等惡疾。世界衛生組織指災區已出現霍亂案例。
深入災區三週的性月法師,回憶起災民在災難中顯現的偉大母愛,仍感動不已。她說,有一位抱著孩子的媽媽被困在孤立無援的河中,進退不得,在危急中,她怕水淹沒,緊緊將小孩抱在頭上,整整一天一夜,等待救援,後來水勢暴漲,水浸濕她的耳朵,等救難人員趕到,她已經耳聾。另有一名母親將剛出生十幾天的小孩放在臉盆,置於頭頂上,保住了小生命。
在救援過程,搜救人員也見到人性善良一面。緬甸世紀風災第三週,稻田淹沒、房子沒了、親人死了,靠近伊洛瓦底三角洲附近的拿布達,兩百名孤兒暫時寄宿在寺院的大殿廊下,聽聞救援車隊抵達,匆匆追上來,但他們並不是要來排隊領救濟品,而是奔向更遠的地方,嚷著要村裏的人趕緊來領,衣不蔽體的小孩只要領到麵包,就開心得不得了,幾乎沒有人吃了又要,這個全世界最窮的十個國家之一的人民很能樂天知命。
靈鷲山公共事務主任邱近思轉述,災區沒水、沒電,即使有米也無法煮,災後頭兩天災民只能吃生米,有媽媽就把米咬碎,再餵幼兒吃。災區滿目瘡痍,大部分的房子被夷為平地,唯有寺廟較堅固,受損情況較輕微,成為臨時收容所,災民聚集在寺廟吃大鍋飯,大夥兒津津有味吃著搗碎玉米和一點鹽巴的飯。
緬甸長期限電,很多地區每天只供電八小時,風災後供電只剩三小時,救援隊很想多幫一些人,但常常要趕在天黑前就得撤走,翌日一大早天未亮再上路,週而復始。在偏遠的拿布達(戲稱「拿不到」),還有很多災民困在其中,救援隊得要乘竹筏才能進去,常見樹橫倒在河中,救援人員得穿越重重樹障才能把救濟品送到災民手中。
第一階段十日的救災行動-安頓生還者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靈鷲山救援隊除了習得如何成功融入當地,並結合當地台商資源,共同投入救災,使得救援工作更順暢外,對於颶風所造成的傷害、風災後的傷亡救難技巧等,中華搜救總隊也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發揮更立即有效的作用。
靈鷲山第二波救援團隊以醫療為主,一行十四人中,有八位是醫療專業志工,載著五百公斤的醫療器材與藥品,為災民提供醫療服務,以重災區四大出海口二十六個鄉鎮為主要救援中心。邱近思轉述,他們平均一天醫一百六十人,有的只能在現場做縫合小手術,希望讓急缺醫療的緬甸災民能盡快獲得專業照護,以免災情在雨季時持續擴大。
關愛無國界,風災發生後,長期從事國際救援行動的台灣世界展望會(http://www.worldvision.org.tw/ )立即發起飢餓三十救援募款行動,台灣很多教會慷慨解囊,投入緬甸災區的救援,第一階段擬先募集新台幣一千萬元(折合約三十三萬美元),協助緊急救災,陸續針對安置居民發放「一週維生包」,提供豆子、食用油、飲水、米、防水布、鍋具、毛毯、衣物等基本生活物資給受災戶。
世界展望會在緬甸西南方長期幫助甘蔗田種子計劃區大約一萬戶弱勢家庭,其中六個計劃區在緬甸受災最嚴重的南方伊洛瓦底三角洲與仰光地區。災民流離失所,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暫時棲身學校操場,因此,台灣世界展望會將增加四萬戶弱勢家庭的救災安置工作。
目前世界展望會已派遣兩支災情評估小組進入災區,初步估計前三十天緊急救援需要經費三百萬美元,提供臨時安置、淨水系統、藥品、糧食等多項物資;目前並正與軍政府密切配合投入救援工作。
此外,世界展望會在良他椰(Hlaing Theryer)計劃區提供一百萬個家庭包括衣物、防水布、毯子等救生包,在仰光及六個鄰近計劃區發放白米、飲水、提供食物給醫院傷患。整體計劃接著將以三百萬美元救援五萬個家庭。
台灣人道救援行動,在四川大地震中已經有突出表現,這次緬甸風災,更是全力協助,所引起的國際宣傳效果,比金援外交收效更大,這種愛心不落人後的表現,再次凸顯出台灣人最真摯的關懷。■

Tuesday, June 03, 2008

緬甸風災急需救援

靈鷲山網站:
http://www.093.org.tw

香港捐款方法:
匯豐銀行(HSBC)
帳號:116-1-066772
戶名:Ling Jiou Mountain (HK) Buddhisty Society Ltd.
電話:28933999 , 28933707

慈濟志工災區暖人心

慈濟志工災區暖人心

台灣慈濟志工災後迅速運送救援物資到災區,並成立安置點,將安定人心作為首要之務。創辦人證嚴法師重視把心引領出來,感召重量級企業家當志工,並架起兩岸人民堅實的心橋。

汶川大地震發生的第十六小時,台灣的慈濟基金會的救援物資就已經上路,包括三萬四千條毛毯和一萬零二百個生活袋等總計六十公噸救援物資,已裝箱往機場路上,並得到了大陸相關單位的核可、完成第一批人員的調度,而在七十二小時之後,慈濟也在四川羅江的金山鎮,成立了第一個由境外非政府組織(NGO)所設立的安置點。

四十二年前,當時年僅二十九歲的證嚴法師,可能不會想到她在台灣偏僻後山花蓮一手創立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現已是台灣最國際化的非政府組織,目前在全球六十五個國家有分會,從事的項目包括醫療、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人文教育等,已是全亞洲最有行動力的NGO。

五月十五日中午,慈濟首度發放午餐。鎮民們已在「慈濟抗震中心」安置點前排起長長的隊伍。他們拿著家中的鍋盆,有的小孩甚至帶著洗臉用盆子,準備領取熱騰騰的食物。這些「熱食」是安慰人心、建立信心的第一步。

領隊羅明憲是慈濟救援隊中最有經驗的領隊之一,他曾經負責慈濟救援伊朗大地震、朝鮮大飢荒等救助,羅明憲指出,要快速的建立救援體系最主要的兩種方式,一是醫療、一是熱食,醫療牽涉到跨海藥品使用補給及設備等問題,而恰恰兩岸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相同,所以他們決定以「熱食」來安定人心。

和目前全中國最大的安置點四川綿陽市九州體育館收容高達三萬人相比,慈濟在金山鎮的第一個安置點規模是六百人,等於是五十分之一,事實上金山鎮的災情只能算是「中度」災區,擁有全球救災實力的慈濟,為何選上人口不到十萬人的城鎮來做為第一個埋鍋做飯的灘頭堡?

事實上慈濟「勘災組」為了正式設點,曾經查看了多處災區。「對於主管機關來說,這個村落才死亡二十九人,比起其他上千人活埋的重度災區,金山鎮根本分不到任何的資源!」羅明憲指出,事實上金山鎮仍有數百名因房屋倒塌而無家可歸的災民,這些中央沒有辦法優先照顧的地區,正是慈濟要展開救助的據點。

另一方面,慈濟也觀察到這次解放軍的執行力極強,對於災區有一定的掌控力,所以慈濟決定以清理後的災區為主,而不是像在台灣九二一時直接搶進重度災區,「我們抱持尊重當地政府的原則」,慈濟救災隊發言人薛明仁強調。

一名台商則指出,對於四川許多人來說,「慈濟」這個團隊還是相當陌生,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做些什麼,而且慈濟畢竟是宗教團隊,當局可能會懷疑慈濟「會不會乘機以善事之名做傳教之實」。

不過大陸當局觀察了慈濟十七年,慈濟一直謹守「直接、重點、尊重」原則,配合當地政府。自九一年華東發生大水患,慈濟從援助安徽、江蘇、河南開始,一直到十七個省分從事援助的經驗。慈濟更在今年二月成為首家獲大陸批准成立的境外基金會。

由於地震是突發事件,沒有時間預防,瞬間造成的生命損失卻相當巨大,各單位協調也需要時間,最後在四川省宗教局的支持下,慈濟終於在十五日開始建立「安置點」,設立當天的上午,四川宗教局長全程坐鎮,了解慈濟到底在災區做些什麼事情來「安心」?

從建立安置點以來,每天上午八點之後,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遠從台灣和四川的救災隊進行長途視訊連線,「你們要把他們的心引領出來!」證嚴法師透過網絡鼓勵隊員。

經由當地警車開道,慈濟每天可以經由高速公路快速到達安置點,接著慈濟主要兵分三路:一組帶小朋友玩遊戲、教手語,讓他們可以回到帳篷後和家中長輩互動;一組到市區探訪人家;一組則開始為民眾準備熱食,慈濟人稱之為「香積組」,意指用菜香飯香讓人安心積福。

從準備熱食材料開始,災民們也開始尋回「生活步調」。由慈濟志工開出今日的菜單、婦女們前往最近市集採買當地蔬菜、食品,接著成都台商會長高土明的夫人親手帶動當地婦女洗菜、切菜,這些本來就是中國農村婦女的拿手本領,不到半小時就將材料就緒。

當地婦女看著他們小孩和慈濟的義工學習歌唱及手語。「有行動才有互動,有互動才有感動,有感動才有撼動,最後才能引眾」,救災隊發言人薛明仁說,讓災民重新「動」起來是慈濟的計劃一部分,事實上在救災帳篷之內,一家一家都擠得很綿密,每家都開伙,也容易發生爭吵,「我整天都在發呆,一直到慈濟來了」,一名婦女表示。

從十六日開始,就有許多老人帶著自己的簡單行李,來到安置點的現場逢人就詢問:「我們可不可以住進來這裏?」到了下午,遷進的人數又達到新的高峰,這時候慈濟就必須開始和大陸相關當局協商大安置區域的可能性。

在震災後的第六天,當局也允許慈濟進入「重災區」如什邡紅白鎮等設立新安置點。

事實上第一批二十六名「先遣部隊」的志工中有一半來自企業經營者及經理人,其中不乏億萬身價的大老闆,包括生產「康師傅方便麵」的頂新集團董事魏錦霓,過去一向低調的「三姊」魏錦霓只出現在天津康師傅一年一度的園遊會上,即使在最簡陋的環境之下也是架勢十足,指揮義工倒下香菇丁拌炒之後,香味也開始飄散出來。

「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這是出家人積蓄眾人之力的口訣,從清理烹調空間、布置發放食物長桌等,不到兩個小時,六百份的中餐已經完成。菜單包括綠豆地瓜湯、什錦粥等,排隊災民雙眼開始發亮,這些經理人雖然平時不會動手做菜,但效率一流,像領隊羅明憲自己也是一家吊扇製造公司的董事長,他一接到任務就立即出發,而且從台北到成都的機票錢、住宿費全都由自己付出,「我平均每年光花在義工的『出差費』上就達一百五十萬台幣(約五萬美元)!」

不只是領隊羅明憲,像經營印刷公司的陳金發、建設公司的志工呂芳川、水泥公司的陳振洲等,平均一年也為到全球各地做義工而花上百萬台幣。對於這些「企業家志工」來說,有的是企業決策者、有的是外商財務長,出差費事小,最「昂貴」的是時間,他們過去飛往世界各地時,都是坐商務艙,次數多到連空中小姐都熟了,但每次參加慈濟的活動,卻和團友們一起擠坐經濟艙,像有一次陳金發和慈濟出國救災,被熟識的空中小姐發現了就喊:「發伯,你怎麼坐在這裏?」讓陳金發也不知如何應對。

不只是台灣的企業家和經理人而已,還包括了大陸本地企業的CEO,像是來自重慶山外山科技公司總裁高光勇,他在重慶擁有一家一百多人的血液透析服務公司,他最大的心願就是開一家醫院,因為他每次帶自己女兒在大陸看病時,總是沒有悉心照料,感覺到大陸醫院對於人性的關懷太少,所以到台灣時,還特別去參觀慈濟醫院,才接觸到慈濟基金會,這次也從重慶直接趕來加入志工行列。

「有這麼多大菩薩們受苦受難,我們才有服務眾人的機會!」羅明憲感傷地說。而這些企業家志工們一聽到總部核准前往災區時雙眼都為之一亮,像羅本來要去美國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連機票都買好了,但是一發生川震,只好向兒子說抱歉。

慈濟企業家志工行動力的來源,除了希望爭取服務的機會,還有平時「社區活動」的經營,就已累積了大量人脈及互動,「三姊」魏錦霓就指出,平時活動就是訓練自己機動力最佳的方式,平時大家也會用簡訊傳遞資訊,對方一定會回,當外界一直很好奇慈濟為什麼行動這麼快速,有一次證嚴法師就用閩南語回答:「我們一直是在平時,而不是非常時(戰爭之意)!」

對慈濟人來說,地震是一場長期抗戰,當外界還驚惶未定時,他們卻以平常心看待,也難怪康師傅「三姊」會爽朗地對媒體說:「你們不要採訪完就走掉了啦!要留下來長期抗戰喲!」■


作者:張殿文
摘自:亞洲週刊2008年6月1日號第34-35頁
亞洲週刊網址:http://www.yzzk.com/
慈濟網址:http://www.tzuchi.org.tw/


Free Web Counter
The Hunger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