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生命

人的生命不在乎長短,而在乎深淺。當然如能又長又深是最理想。

Sunday, November 19, 2006

請在11月23日吃素救救地球!(請傳播此函)

請在11月23日吃素救救地球!(請傳播此函)

11月23日星期四就是「全人類素食日」了,請大家發揮愛心,在這一天吃素。

每月的3、13、23日已訂爲「全人類素食日」。

面對天災頻仍、傳染病肆虐、人禍及戰亂不斷、世界環境惡化加劇,人們可以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又怎樣可以發揮一己之力來改變這局面呢?「勿以善小而不爲」,大家盡自己一份棉力,盡自己一份責任,就是幫地球、幫人類、幫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世界的亂象乃人們缺乏發心造成。吃素是培養自己一份愛心的好習慣。同時吃素又環保,又健康,助人又助己,何樂而不爲呢?

請大家在每月的3日、13、日及23日這三天吃素(取其生生不息之意),最好可以全日吃素,否則也至少吃一餐素。希望集全人類的力量,來使地球更美好!

不要以爲只吃一天素或只吃一餐素就沒有幫助,還是那一句:「勿以善小而不爲」。當然,最好的結果是大家都長期素食。除了素食外,也請大家在這一天,盡最大努力不殺生、不用動物製品(最好能長期如此)。

世界推廣素食聯盟  啓

請傳播此函(歡迎翻譯成各種語文廣為傳播),功德無量!
祝大家身體健康、如意吉祥!
http://yummyveg.blogspot.com/
http://yummyveg.bokee.com

Monday, November 13, 2006

中國賑災

今年夏天,中國廣東省韶關市、大埔縣都因颱風及洪水而遭受慘重損失,數萬人家園及農作物被毀。另外,福建省福鼎市八月份也愛颱風吹襲,數十萬人受影響,災情為半世紀以來最嚴重。
這幾個地方的情況,相信不是太多人清楚,這幾個地方都是較窮困地區。 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特別為他們籌善款,興建”大愛屋”給房屋全毀的災民,並發放救濟物資及助學金給有需要者。 請大家多多宣傳及資助。

慈濟香港分會聯絡電話:852-28937166
地址:九龍塘沙福道12號
捐款戶口:
恆生銀行
賬號:275-223147-672(中國賑災基金)
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有限公司 電話:28937166

Friday, November 10, 2006

「母親水窖」

「母親水窖」
.蕭偉機
  一千元可以做什麼?不夠買一個手機?可以吃一頓大餐?有沒有想過,一千元可以改變中國西部一個家庭的命運。一千元能夠讓他們建立擺脫貧窮的堅實基礎。
  九月中,我獲中山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之邀,到他們資助的「母親水窖」甘肅項目點作實地考察採訪。
  其實這次已是我兩年內第二次到甘肅,零四年我曾隨香港樂施會去過一次。雖然如此,對當地的乾旱貧瘠情況,仍不免震撼。
  「母親水窖」是中國全國婦聯於二千年發動的項目,旨在為缺水地區每戶建設集雨水窖或為農村建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以每口水窖一千元人民幣的標準展開募款行動。「水窖」是外地人不太了解的東西,那是一種在地下挖掘的裝置,通常在屋子前院會用水泥鋪成一集雨場,一旦在夏秋下雨時就把雨水導引進水窖內,即足夠一年使用。
  外地人也許還不了解,缺水其實是西部乾旱地區無法脫貧的關鍵問題。資料顯示,中國目前仍有三億人沒有安全的飲用水,飲水困難的農民仍有二千多萬,而在農村九千多萬貧困人口中,有六千萬是因為缺水而貧困。因此,解決缺水問題是扶貧的根源。
  在我這次採訪的甘谷縣六峰鎮白家窟村,一位老農民告訴我,從前沒有水窖時,他們每天要在清晨四、五點就下山往山溝水源處排隊取水,或用人挑或用牲口馱,一旦去晚了就沒水,一天的用水就沒著落了。
  所以,取水的困難大大的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由於要有壯丁去取水,他們沒法到外地打工掙錢。由於缺水,他們無法灌溉耕作、無法飼養牲畜,僅能夠種一些小麥、馬鈴薯、玉米等糊口。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沒水,他們根本就顧不上衛生問題。
  從一個簡單例子就可看出外面的人和當地人的落差。我好奇的問當地人,多久才洗一次澡,一位老人說,一年才洗一次「腳」,而且還是在過年時用殺豬時剩下的熱水來洗,而洗澡簡直就是窮奢極侈,難以想像的事。我還看過一個資料,缺水地區的人通常是一個月才洗一次衣服。
  自從有了水窖後,情況有了大改變。這位老農民甚至有能力養幾百隻雞、十頭豬,並且能夠灌溉,種植蘋果、花椒等經濟作物。在他那不大的蘋果園,一年就可種出一萬多斤蘋果,可以有四千多元收入。此外,他的兒子媳婦都可以到廣東打工,一年掙上一萬多元。
  更令人驚喜的是,其中一戶甚至還買了洗衣機,這在以前肯定是匪夷所思的事。
  難怪白家窟村一位老書記說,建水窖是他當公職三十多年來最好的一件事,給民眾帶來了切身的利益。
  從一些數據上可以看出「母親水窖」發揮的效用。例如農戶平址取水時間由建水窖前的五十九分鐘,下降到建水窖後的三分鐘半,這使他們有更多時間從事經濟生產。又如他們年收入的年增長率,比沒有建水窖的農戶,每年多了一點五個百分點。
  雖然如此,相對於希望工程等教育項目,「母親水窖」的知名度是遠遠不足,尤其在境外,相信聽過的人寥寥無幾。為此,全國婦聯於去年這項目五週年時,啟動了「續寫行動」,希望給更多缺水地區民眾建水窖,讓他們步上脫貧之路。
  其實,本港明星梁朝偉、李嘉欣、林嘉欣、李心潔,以及內地的「超女」等,都是「母親水窖」的公益大使,去年還為此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的演出。不過,據有份贊助此活動的企業負責人表示,不滿意該演出的宣傳效果,因為有關新聞都刊登在娛樂版,對於擴大「母親水窖」知名度及吸引更多善款的作用不大。
  「母親水窖」迄今已募集了一億三千多萬資金,加上政府以一比一形式的資金投入,總共投放了二億七千多萬,在全國興建了超過十萬口水窖,讓一百一十多萬缺水地區人口受惠,但相對於全國數千萬缺水人口,這數目仍是微不足道,因此仍需仰賴海內外人士的大力捐助。
  順便一提,本港華光功德會(電話:27358377)亦非常積極為「母親水窖」籌款,而台灣慈濟基金會也為西部地區興建了不少水窖。

網址:http://www.motherwater.org.cn
2006/9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從滴水到湧泉──actionaid 行動救援

從滴水到湧泉
──actionaid 行動救援
《經典》第100期(2006年11月號)NGO系列


撰文/葉心慧(經典雜誌撰述)攝影/A. Buzzola(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咩……」眼波晶瑩的小白羊對著冒然闖進木欄的我們,發出了嬌嗲嗲的歡迎之聲。當攝影師和我還處於半錯愕半恍惚的狀態,牠們又低頭悠然地繼續吃草。

「這些羊,都是『行動救援』(Action Aid)送我們的母羊所生的小羊,非常健康乖巧噢。」盧安達中部的阿亞巴拉亞(Ayabaraya)小學校長羅勒克,像表揚模範生似地自豪道。

除了羊,我們今日的巡校之行,還拜訪了牛、咖啡和香蕉。在製作非政府組織專題的一年多裏,採訪了無數學校,這一次可說是最「有聲、有色、有味」的一次。

「行動救援」的校園輔助計畫,在首都吉佳利周邊資助了九所小學,輔助內容因校而異,用心卻同樣良苦。阿亞巴拉亞小學靠「行動救援」提供的最初幾隻羊,發展出小小的牧羊事業;除此之外,他們還種咖啡。

「戶外教學趣味盎然,讓學生學習種植與放牧等一技之長,更了解大自然,還可減輕家長張羅書雜費的負擔。」羅勒克校長表示,咖啡和羊奶每年為學校帶來十二萬盧安達法郎(約新台幣七千五百元)營利,雖然不多,卻一舉數得。這是「行動救援」當初構思校園輔助計畫的目的之一:只提供幾隻羊或幾袋種子,為的就是讓師生們同心合力,親手創出、種出自己的未來。

霏雨甫停的早晨,駛進農田遍綠、果樹茂密的奇初奇如(Kichukiro)村,和阿亞巴拉亞小學一樣擁有兩千多名學生的馬沙卡(Masaka)小學內熱鬧哄哄。男生們在球場上追逐籃球、女生們輪番玩著傳統的「瑪比琪比琪」(Mabigi-bigi)比舞遊戲。

被問及大屠殺紀念特休週期間,不必上課的學生何故都返校?肯得里校長搔搔頭說不出個所以然:「嗯…嗯…,學生們很喜歡到學校……。」在寬敞而簡樸的校園走一圈,其實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學生們喜歡到學校;校內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處處可見老師們、學生們的用心。

「之前,學校少桌少椅,『行動救援』幫我們補齊;之前沒水沒電,要清洗或灌溉花草都極其不便;自從『行動救援』興建了兩個水庫,我們更能好好照顧校園環境。」肯得里校長指著建於主校舍兩側的水庫表示,一個儲存地下水,供飲食之用;另一個收集雨水,供洗掃、灌溉之用。雨後的風輕撫茂葉,還留在樹上的雨水此刻才滴答滴答落在屋頂,然後沿著屋簷長長的集水管一路緩緩流向水庫。雨季過後較乾燥的季節,這些集水將繼續滋潤校園的草木,以及後山三公頃的香蕉林。

「從這裏……,一直……到那裏,全部都是。」校長的手臂伸長,指著香蕉樹,旋身畫了個大圈。從這裏到那裏,一大片全部都是師生們手胼足胝開墾的香蕉林,每年收成的利潤足以讓全校學生書雜費全免。

從小學校園開始「自力更生、惜護大地」的觀念播種,從西非到東非到南非,從盧安達、烏干達、奈及利亞、坦桑尼亞到肯亞等二十餘國,在非洲深耕三十餘載的「行動救援」,除了教育外,也關注愛滋病、饑荒與糧食、緊急災難與救援等等問題。

扭轉趨勢的決定

一直與非洲因緣甚深,二○○三年,「行動救援」毅然決然地將總部從歐洲,遷至非洲。「遷移總部,是一個經過內部爭議、徹底分析後的結果。這個決定改變了『行動救援』的根本運作,也打破了扶貧組織的傳統模式──出資國家、捐助人為主導;受益國家、受助人被動的模式。」黑得發亮的臉龐笑容可掬,肯亞「行動救援」的公共關係主任艾瑞克.奇隆基(Eric Kilongi)把一個原似繁雜沉重的決定,說得像是換個地點舉辦嘉年華會般歡愉。

領我們走進位於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的總辦公室時,奇隆基一路輕鬆地與同事們寒喧,並簡單地介紹我倆的身分。「你們辦公室的同仁,都是非洲人?」攝影同仁先發現了,所到之處好像都是一片「黑壓壓」。

「嗯,這層辦公室五十多名全職員工,全是肯亞人。」奇隆基語氣透著自豪。對一個源自歐洲的國際組織而言,全球四十二個據點的九成全職員工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確是件值得驕傲的事。這意味著過往只能「受」的地方,已經有了「施」的力量;也意味著過往人們對「慈善」──滿懷閒錢閒情的白人拯救世界的刻板印象,已經逐漸被扭轉。

「我們期待將總部從英國遷至南非,會有更深遠的意義。期待施者與受者雙方可以平起平坐,在同一個平台上,共同議事、共同定案、共同承擔所做的決定。」奇隆基咧開一排在膚色相映下顯得特別潔白的牙齒,嘴角弧度牽出一種肯亞人獨有的親和力。從這一刻開始,到以後的許多同行時光,漸漸確信那不是為了討好外國人而獻殷勤;面對貧困的援助對象時,「行動救援」職工與志工那種赤道式的熱忱也一視同仁。不卑不亢,像暖流般環抱蒼生,僅僅因為他們最清楚了解這裏的人民,也最迫切希望解決這裏的問題。

一九七二年,「行動救援」創立於英國,同一年,他們已開始在肯亞進行扶貧濟苦的工作。三十四載時光荏苒,今日,完全本土化的「行動救援」在肯亞是個備受尊重愛戴的國際組織,在全國各地直接援助超過一百萬貧苦庶民,並與肯亞政府單位,以及民間組織團體緊密合作。

當奇隆基在辦公桌上攤開幾張「行動救援」在肯亞進行的計畫簡介資料,問我們想要實地到哪些地點、採訪哪些計畫時,還真琳瑯滿目,叫人難以取捨。當時正值三月初,長雨季的豪雨開始在奈洛比嘩啦嘩啦地下,可是肯亞北部地區卻經歷著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故此深入乾旱災區勘視「行動救援」的工作,也成了我們的第一選擇。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100/aid.htm

Action Aid:
http://www.actionaid.org/


Free Web Counter
The Hunger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