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31, 2008

五十年一遇暴雪席捲中國 無數災民亟待援手

樂 施 會 緊 急 捐 款 呼 籲
五十年一遇暴雪席捲中國 無數災民亟待援手


您好﹗

中國廣泛地區持續遭受50年以來最嚴重暴雪侵襲,其中湖南、湖北、貴州、安徽、甘肅、陝西等10多個省份災情嚴峻:

- 3千多萬人受災
- 31,000間房屋倒塌
- 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0多億元人民幣
- 部分災區出現缺糧情況
- 交通運輸及通信嚴重受阻或中斷
- 水電供應緊張或受阻

鑑於災情嚴峻,樂施會計劃撥款超過港幣一百萬元,向湖南、貴州及甘肅等多個受災省份的災民提供糧食、禦寒衣物及被鋪等緊急援助,並於災後重建民房及牲畜圈。

請即捐款支持樂施會賑災救援工作,協助災民渡過難關、重建生活!


捐款方法︰

1. 網上即時捐款
http://www.oxfam.org.hk/public/main

2. 直接存入戶口

匯豐銀行戶口:047-834668-001
中國銀行戶口:012-874-0-013040-1

3. 郵寄支票

支票抬頭請寫 「樂施會」,支票背面請註明「中國雪災」。

請將存款收據正本或劃線支票連同姓名、地址及電話號碼寄北角馬寶道28號華匯中心17樓樂施會收。

※ 樂施會將盡用所得捐款,為中國雪災災民提供援助。倘有餘款,有關款項會用作推行中國其他地區的扶貧救災及災後重建項目。
※ 憑捐款收據可申請稅項寬減。

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愛心‧奇妙「福幼08動心音樂會」

愛心‧奇妙「福幼08動心音樂會」

許哲誠‧沈靖韜‧孫穎‧梁漢文 , 以音樂會友!
日期: 2008年1月27日(星期日)晚上8時15分
地點:香港大會堂低座音樂廳

懇請贊助「福幼 08動心慈善音樂會」:
榮譽贊助 50,000元 (贈$2,000入場券25張)
金鑽贊助 30,000元 (贈$1,500入場券20張)
銀鑽贊助 10,000元 (贈$1,000入場券10張)
另外公開發售,每張分別 500元、200元、及100元。
門票 12月27日起於各大城市電腦售票網發售,或 下載訂票表格,傳真回福幼基金會

歡迎您和您的父母、孩子同來!門票收益,扣除開支,全數撥捐福幼基金會「棟樑」、「寄養」、「復康」計劃。 芳名及機構名稱,刊於場刊內,特此鳴謝。


啟發善念.健康心靈的音樂會

福幼音樂會今年第三屆了。「福幼基金會」一直朝著真正造福下一代的目標前進。從 2005 年開始,福幼都會用心製作,一個正面、勵志、啟發善念、健康心靈的音樂。去年,「福幼 06 動心音樂會」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動人心弦!過往兩年,更籌得超過 50 萬之善款,幫助國內有需要之失學兒童及殘障孤兒。您的一點支持,帶給他們無比的溫暖和希望。

第三屆 「福幼 08 動心音樂會」 2008 年度再用心製作。再度獲邀台灣失明青年鋼琴家許哲誠 及同時獲得香港影視紅歌星梁漢文先生、香港年輕鋼琴與琵琶演奏家孫穎小姐、德國埃特林根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十五歲以下組別冠軍的沈靖韜小朋友出席是次愛心奇妙鋼琴演奏音樂會,同台演出音樂會友。讓〝音樂打動善心〞之愛心訊息,教育新一代。透過音樂愛心傳播,希望將音樂會與「福幼」愛心傳播主題結合,締造了一個真正的「不一樣的音樂會」。

網址:
http://www.cfcf.org.hk/
Tel:852-26812659

Friday, January 18, 2008

新春祝願

新春祝願

好話大家說,好事大家做,好運大家轉

--摘自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http://www.ddm.org.tw/ )

Thursday, January 17, 2008

建校看圖則 最怕華而不實 田家炳守則:校長室要小

建校看圖則 最怕華而不實 田家炳守則:校長室要小
(明報) 2007年09月 03日 星期一 05:10AM
【明報專訊】執著教育的田家炳,年屆87歲仍精力充沛,事事親力親為。每年5、6、9和10月,奔走內地各省市的時間特別多,談捐款、參觀學校及見學生,若到深圳「談生意」,則坐火車來回。因他早 前摔了一跤,這天眾人要求他安全為上,才極罕有地答應坐公司的私家車。

不滿貪威作風 堅持實用理念

早上才6時多,田家炳就起、如常做早操,吃了碗粥便和記者往深圳出發。雖是老人家、又剛摔了一跤,但走路仍是健步如飛,說話中氣十足,看不出他是患有慢性咽喉炎的老人家。一路上和記者聊天,田家炳喉嚨已非常疼痛,說話已見沙啞,但面對申請學校的代表,談及3個省6間學校的捐款事宜,他又突然精神抖擻。多年來捐獻學校無數的田家炳,對學校建築頗具心得,攤開面前各所學校建築初圖,親筆寫下意見給各校研究,有些更全頁寫得滿滿。

田家炳知道部分內地人較不切實際,建校「貪高樓、要好看」,他卻毫不含糊堅持自己的實用理念﹕「建校要有幾十年的打算,要想15年、20年後,大樓仍適合學生用。」他有數項「田家炳學校守則」﹕學校大樓要注意採光、通風;樓梯不能過闊,以免扶手相隔太遠、易生意外;課室要夠大夠多;洗手間數量要足夠及設在適當地方,確保女學生安全;校長室要小。看到遠離要求的初圖,他會毫不客氣,直指對方逞威風。他直言︰「不是人家命了『田家炳』學校的名,我就高興!」

會議一開就是兩個半小時,田家炳趕不及多喝口茶,午飯也沒吃,又再風塵僕僕地返港。才上車,他淡然向記者說︰「今天可能得罪了許多人。」

雖深知中國人的陋習,他仍相信自己的心意及捐款能感動人心,令其他人願意認真地以師生為首,建設學校。回到家,他簡單地喝碗粥,之後休息、散步,就又過了「窮富商」簡單的一天。

http://hk.news.yahoo.com/070902/12/2eua6.html

Labels:

田家炳儉己疏財捐輸

田家炳儉己疏財捐輸 八成身家獻教育 慳家月花3000
(明報) 2007年09月 03日 星期一 05:10AM
【明報專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人才的事業,亦造就許多無懼艱難、捨己為教育的動人故事。本報教育組今日起連續兩星期推出「教育有心人」系列,報道那些對教育上心、有心及盡心的人物故 事。

田家炳是最慷慨又最儉樸的富商,多年來傾囊捐助香港、內地教育,建設一所又一所學校,大半生奮鬥得來的財富逾八成獻給教育,累積逾10億元。他過簡樸至極的生活,每日出入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鐵 、火車,同一件西裝可穿著逾40年,每月開支不過3000元。「節儉自已,慷慨教育」的他對教育捐助不帶絲毫吝嗇︰「會一直捐,捐到沒有(錢)為止。」

出入搭公車 穿舊衣舊鞋

現年87歲的田家炳,被譽為香港「人造革大王」,廣東省大埔 縣出生,曾在越南、印尼 經商,50年代來港從事人造革工業。初中失學的他,深切體會教育的重要,1982年成立田家炳基金會,捐助各項慈善事業,當中九成屬教育捐助,至今幾乎全國都有「田家炳學校」。田家炳對教育一片熱忱,深信唯有教育才能興國,捐錢是為拋磚引玉︰「我是真心希望提倡教育,希望激勵大家辦好教育。」

明明是億萬富翁,田家炳卻過得安然淡泊,躬行節儉。他放在口袋的手表,是山東師範大學送的紀念品,價值才幾十元;一套西裝穿了幾十年,都變色了,上一對舊皮鞋穿多年,他捨不得丟掉,後來到雲南看學校時掉了鞋底,寸步難行,當地人買一對皮鞋送他,一穿又是幾年。

田家炳認為,若每人每天扔一個水樽,全港700萬人就會扔掉700萬個,故他得先做好自己,不浪費資源。他出門備水樽、帶肥皂,擦過的抹手紙也不丟,白紙得前後頁都寫滿字才扔,能省的都省,因為「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擔,享受的都是社會資源,所以珍惜每件東西,包括一張紙,想到它製作出來經過許多程序,我就不敢浪費」。

他吃的多是豆腐青菜,又沒有私家車,出外靠火車地鐵,如此克制物慾的生活卻非刻意,也不覺得苦︰「只要幾元(坐火車),就很舒服把你從一個地方送到另一個地方,不是已經很好了嗎?」

家人耳濡目染 家務不靠菲傭

田家生活充分體現客家人的簡樸,田家炳9名子女深受他的影響,殷實省儉。太太也持家有道,連家務亦不用菲傭多做,田家炳說︰「她完全不是有錢太太,是個鄉下婆的樣子。」據知,他與太太每月開支3000元。樸實的他,自言不適合做生意︰「稍為偏門的都不會做。」他早已把化工廠交予兒女打理,現時基金會的收入來自其4幢工業大廈的租金。

明報記者 曾媚

本文網頁:
http://hk.news.yahoo.com/070902/12/2eua5.html

Labels:

專訪:香港慈善家田家炳

專訪:香港慈善家田家炳



三月二十一日,天津師範大學舉行「田家炳教育書院」的大樓主體封頂儀式,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親自出席該典禮。其實,全國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的師範大學的「田家炳教育書院」都因田家炳的捐資而擁有自己的獨立大樓,天津師大只是其中之一。

初春三月一個週六的上午,跟著二十多位大埔縣領導及旅港鄉賢訪問田家家炳先生,看到他在全國捐資的情況,各省市政府致送給他的紀念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引起我無限的感慨。中午在荔枝角地鐵站的一間酒樓用過充滿鄉情、不講排場的午餐後,田家炳和我以及田家炳基金會幹事蕭開廷,乘搭地鐵到其位於九龍塘的租賃公寓,進行專訪。一位億萬身家的企業家及慈善家,沒有私人轎車,長年以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代步,著實令人驚訝。這也許是高齡八十六的田家炳身體仍健康硬朗、思路仍清晰敏捷的重要原因。

廣東大埔出生的田家炳,以化工業起家,幼承庭訓,生活簡樸、樂善好施。他至今仍能一字不漏背誦明朝朱柏盧所撰的《治家格言》,並且應用在做人處世當中。例如格言中有一句:「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田家炳說,每與人爭執時,就會想到這一句,自我反省。這也許是田家炳生意能夠做大的重要原因。他說,做生意常常想著如何做到客戶及供應商都覺得與田氏來往最好,盡量做到他們滿意。

田家炳一九五八年從印尼移居香港,他回憶這段歷程時說,「自問生平包著利人必能利己的宗旨,即使開一家雜貨店,也一定做得起來;在路邊擺個報攤,也有信心做到人人向我買報紙。他還說,「如果有一天我當你的守衛,你十年後也會想到,用過這麼多守衛中還是田家炳最好,我很有信心」。

香港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戴希立也表示,與田家合作很愉快,受到田家炳己立立人的事跡影響。

一九八二年,他將八成財產捐出,成立田家炳基金會,捐資公益事業,至今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已興建數以百計的大學、中學、小學等學校,以及數十間醫院、一百多座橋樑等項目。在大陸,田家炳中學已經是名牌,不少學校都希望能獲田翁的捐資並能夠取名為田家炳中學。他雖不願意說出他的捐資總額,但估計應超過十億港元。

香港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後,田家炳旗下物業租金收入大幅減少,為了堅守捐資承諾,田家炳毅然於二零零一年將住了三十七年的別墅出售,把所得五千六百萬港元悉數捐作教育用途。

對於賣掉大宅捐獻,自己與太太卻租住公寓,田家炳說,「我捨得不算什麼,太太捨得才算特別」。田太則回應,最初也有些不捨得,但做善事,很值得,最後她也很支持。身為共產黨員的原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浚生(原香港新華社副社長)表示,田家炳賣屋興學的例子,是他上黨課時必講的內容。

關於去年曾向銀行貸款六百萬港元捐給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田家炳解釋,向來做生意都有向銀行貸款。香港八所大學中,當時只剩理大和城大他沒有捐過款,為著讓兩校爭取政府更多「等額資助」,得到銀行延緩了需償還的貸款,而完成了他捐資的素願。他說,自己雖然增加負債和利息,但想到兩校可得到更多捐款,所以很樂意這樣做。

對於慈善家的稱呼,田家炳如此回應:「我不是慈善家,我也不特別賙濟親戚,只是捐辦公益、教育。我認為每個人都要自力更生,所以我對他們說,『你當作沒有田家炳這位親戚』,就會自力更生。」

在訪問過程中,田家炳多次強調,「頌揚的話盡量避免」,由此可見他實事求是的個性。他說,他的做人宗旨就是節儉、體諒人,能夠做好盡量做好,「就算素昧平生、以後也無見面機會的「問路客」,他都不惜多花幾分鐘盡可能給予最好的協助,令別人留下好印象」。

因此,對於名聲他也很在意,不希望因為任何差錯而壞了名聲。這也是他為何只在家鄉大埔捐錢卻不投資的原因。他說:「怕別人利用我的名堂做生意不規矩,壞了名聲。」當時他曾計劃要扶植大埔縣政府辦些營利事業,但官員不敢擔這個擔子,所以沒做成。他也隨時提醒子女謹言慎行,而孩子也很小心,不讓爸爸丟臉。

他很感慨自己「沒辦法適應商場」。改革開放後,政府提供許多優惠條件吸引田家炳投資,他都不為所動。一九七九年,他反而將整套人造革機械生產線送給廣東省政府,並免費代培訓技術人員。

他說:「從來不想政府給我什麼好處,給好處我就週身不自在。」大埔縣政府曾打算撥地給他建別墅,他婉拒了,他說:「我的財富尚且要拿回家鄉辦公益,那能反而接受政府的恩惠?」

田家炳不只不拿政府的好處,反而處處為政府著想。一九九五年,大埔縣要造一條公路,但測定的路線需從田家炳祖父墳墓經過,基於對田翁的敬仰,政府原本打算繞過該墳墓,但田家炳知道此事後,主動將這被認為好風水的墳墓他遷,以免妨礙政府的工程及不增加政府的成本。對此,田家炳有一很動人的解釋:「家族開會商討此事,大家認為祖父最保祐就是我,既然我都沒意見,他們也都沒意見了。」

目前大陸共有八十六間以「田家炳」命名的中學,小學有三十七間,四十六間大學有「田家炳教育書院」等建築物,而且每年都有不少學校向其基金申請捐款,希望也能成為一份子。田家炳謙虛的表示,很多學校不是真正計較錢,而是覺得學校內有間田家炳書院很光榮,「其實我捐的錢不是很多」。

近幾年來,田家炳將資源集中在大陸的師範大學,因為他覺得,中國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的成敗在教師素質,師大是培育老師最好的學校,他們畢業後為教育服務,是最有效提高中國教育的工作。

田家炳表示,十三億人口是中國很大的包袱,如果能夠提高教育,每個人有求生存的能力,這個包袱就可以變成資源。他希望將剩餘的歲月都奉獻給教育。

原中國教育部師範教育司司長馬立對田家炳的評價是「站得很高,看得很遠」。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總監鄭燕祥則表示,中國每所師大都有一間田家炳教育書院,這可以見到田先生為了培養優質教師而有系統地工作,建立了戰略性的教育基地。

對於中國的前景,田家炳很有信心,因為人民素質不錯,只是還未上軌道。他表示,現在的領導一屆比一屆好,尤其有那麼多海外華人做後盾,只要國家一好起來,海外華人愛中國的心自然就會提高,外國人自然看得起中國人。

但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風氣下降是他相當擔心的。他說,現在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貪污,貪官枉法多,造成民眾反感,而當前最重要工作是減少貪污。田家炳特別提到今年年初大陸計劃舉行而最後取消、一桌上萬元人民幣的春節扶貧宴,他表示,「這種風氣很不好」。

至於如何解決中國的貪污問題,田家炳認為,制度要改變,像香港這麼開放及有透明度,人們就不敢亂來。他說,「要把公眾的錢當自己的錢般來節省,這樣就能把更多資源投入教育」。

因此,這些年田家炳也把部份資源投入在「德育」的推廣方面。三月下旬,田家炳基金會才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了「二十一世紀學校德育發展路向」研討會。田家炳認為,「育德比育才更重要」,社會風氣與德育這些軟件,比建築物這些硬件來得重要。

對於香港,他說,本來香港非常好,經濟成功,市民生活及知識水平高,是非常幸福的社會。但是這幾年經濟問題等原因,產生一些不好的風氣,很可惜。他覺得香港社會太過醉心自由、人權,搞到爭爭吵吵,失去了不少好的中國傳統思維。他表示,並非民主不好,但香港似乎追求得有點過份。

田家炳曾說,當初離開印尼到香港是最好的轉捩點,但他坦承對香港近況有些失望。他說他並不是奉承董建華,但像他這樣全心全意為香港的人,真的很少,可能再過幾屆後大家就會覺得,董建華確實不錯。

他舉例,某一件事如果有五十一人贊成四十九人反對就應該上馬,但在香港反對的人會一味攻擊,「那政府如何做事」?他覺得這對年輕人的思想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例如中大學生一個不滿意就喊校長下台,很隨便、很衝動,「我非常不恭維」。

田家炳在家鄉大埔是人所敬仰的慈善家,因為單是橋樑,他就捐建了一百二十九座,其中一百二十六座名為「田家炳大橋」。一九九零年,大埔縣政府更成立了「大埔縣家炳建設工程籌建委員會」,共進行了超過二百宗、四百個項目,捐資逾一點四億餘元人民幣,包括學校、橋樑、醫院、道路、大型體育中心、廣播電視中心等。田家炳說,當時大埔造橋的做法是:「你們開路,我做橋」,鼓勵人們開路,使交通方便。

田家炳積極參與捐資項目,包括設計圖則、發展細則等;不辭勞苦親身到校探訪,長期奔波全國各地;並喜歡與學生真情對話,分享做人處事、金錢觀、人生價值。二零零二年的上海師大座談會上,他向學生們說:人生追求名利很應該,但應從正當手段去追求。同年的華東師大座談會,他在回憶起父親的教誨時,雖然已是七十年前的往事,但仍忍不住流下眼淚。

大埔縣家炳工程籌建辦公室主任楊恭曾表示,田老事必躬親,有一次凌晨五點多從香港出發到深圳,隨即開始了緊張的會議,一直到晚上八點多才回港,深夜十一時仍來電對工程提出意見,連續十幾個小時奔波、座談。

田家炳對公益事業不遺餘力,但本身生活簡樸節儉。他出外住旅館會自備肥皂,因為不想浪費酒店的肥皂。他要求慶典不舖張,吃住簡單。他甚至在宴會上只喝開水不喝汽水,因為覺得汽水要開罐,不環保。台灣田家炳文教基金會董事夏華回憶,田家炳每次上館子吃飯都把菜吃光光,因不想浪費,每次來台都指定住青年旅社,說是離公園近,方便散步,其實是節省。

數十年捐資公益教育事業,田家炳覺得「內心非常高興」,因為「栽培人才的收穫無法估量」,而「學校辦得好,對我精神上的安慰非常大,那是種無形的激勵」。他說,自己捐了一些錢,能夠帶來這麼多收穫,產生的效果大過放在自己口袋。其實個人身家有十億與一百億差不了多少,怎樣提高財富價值才最重要,能為國家、民族作出無私奉獻才頂有意義。

撰文:蕭偉基

刊於亞洲週刊(2005年)及田家炳基金會網頁(http://www.tinkaping.org )

Saturday, January 12, 2008

靜思語 Jing Si Aphorisms

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True blessing flow from our ability to love, and be loved by others.


--證嚴法師(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Master Cheng Yen, Founder of The Tzu Chi Foundation

Labels:

八旬阿嬤蔡麗輝 健步走在幸福路上

八旬阿嬤蔡麗輝 健步走在幸福路上
◎撰文‧黃秀花 相片提供‧慈濟香港分會
歲月,讓她白了髮絲、增添皺紋,卻沒有褪去一顆赤忱之心;一抹微笑、兩眉彎彎,永遠慈祥溫暖,對慈濟、對苦難人,她像慈母一樣,不求回報也毫無保留。八十歲了,蔡麗輝的腳步依舊飛快,且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走在繁華熱鬧的香港街頭,梳著整齊髮髻的蔡麗輝,手上提著一袋沉甸甸的慈濟刊物踽踽獨行,樸實無華的形象自成一格。她的背影看來瘦弱單薄,可每踏出一步,卻又那麼沉著穩定,爬起樓梯無須駐足喘息,令人望塵莫及。
八十歲了,她一雙飛快的腳仍走個不停!不是往會員家小坐談心,就是到慈濟會所值班;她說加入慈濟時已經六十五歲,不想再浪費時間。
二○○五年底,為救濟巴基斯坦地震災民舉辦的街頭募款活動中,蔡麗輝忍受著寒風刺骨、冷冽襲人,從早上八點站到晚上八點,不捨稍作休息,也未曾喊累。十幾年前的一次大陸賑災行程中,有團員體諒她年紀大了,建議她負責看管行李;不意她回答:「我好不容易爭取出來賑災,我要親自下去做才有體會。」
那一趟十一天的長途跋涉,許多人感到吃不消,她依然神采奕奕、挺立前行;展現出來的精神和毅力,堪為表率,難怪深受香港慈濟志工敬重,人人喊她一聲「阿嬤」!
從福建到香港傳統女性立足國際都會
有人說,香港是個移民者的社會。因為包含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兩百六十多個島嶼、六百八十萬人口中,來自大陸各省的移民皆有;其中又以廣東人占多數,因此主要流通的語言是粵語。
香港亦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先有中國文化薰陶,又經歷英國殖民,形塑出獨特的都會風情,也使得港人擁有中英文流利、國際視野廣等先天優勢;然地狹人稠、競爭激烈,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出生在福建泉州的蔡麗輝,父親很早就到菲律賓經商,使她有機會接觸外來文化刺激;後來嫁給菲國華僑,一九五四年與先生移居香港,從事藥材生意。
最初落腳在香港島的「北角」,為閩人聚集處,有「小福建」之稱;她古道熱腸,遇有人請託,如代筆寫信、陪人看病、到銀行匯款等,都樂於跑腿。「剛來時人生地不熟,很多主婦又不識字,我讀過幾年書,能幫上忙,就盡力去做。」
與銀行接觸日久,竟幸運讓她覓得行員一職,專辦華僑相關業務;而一些曾受助於她的人,也變成忠實客戶,甚至介紹客源給她。
丈夫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來港幾年後,病情惡化而往生;當時長子已成人,次子和么子分別就讀國中、國小,蔡麗輝除了養育兒子們,也要照顧年邁的婆婆和母親,負擔沉重。但刻苦耐勞的她不向命運低頭,憑著苦幹實幹和認真負責的精神,使業績不斷往上攀升,薪資也跟著調漲,從最初兩百、五百……慢慢升至退休前的六千元港幣。
「每件事到我手上,就是『做』就對了!即便剛開始不懂,我也會想辦法學到會、做到最專。」在銀行服務三十二年,蔡麗輝從一個門外漢到精悉行務,以服務為最高準則,因此廣受顧客肯定,還獲獎表揚。
靠著銀行的薪水,加上省吃儉用,蔡麗輝總算能支持兒子升學。三個兒子陸續立業,長子在香港從事水電業、次子在加拿大行醫、么子是澳洲五星級飯店主廚;她的重擔也漸卸下,一九八五年退休。
就在次子施德偉到花蓮慈濟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她來台接觸也深入了解慈濟,清楚認定:「這就是我要走的一條路!」
走路能到就不搭車不怕辛苦,只想省錢布施
蔡麗輝泉州話流利,但粵語講得不好,普通話也不行,更別提英文,卻能在香港勞碌大半生,並在卸除家庭責任後,投入慈濟志業。
退休後就無收入的她,生活極簡樸——走路能到的地方,絕不搭公車;一班地鐵可快速抵達,她卻寧可多轉幾趟車、甚至搭渡輪,就為了省錢;但只要慈濟有救援行動,她一定捨得布施。
幾年前,在加拿大的次子邀蔡麗輝去相會,並給她機票錢;但她捨棄香港直飛溫哥華的班機,從南韓轉機省下兩千元;澳洲的么子也曾邀她聚會,她同樣選擇從菲律賓轉機,又省了兩千元。兩趟行程下來,蔡麗輝共節省四千元港幣捐給慈濟。
對於母親歲數已大、語言又不通,卻敢冒險到不熟悉的第三地轉機,兩個兒子都很擔心:「萬一走丟了怎麼辦?」
對此,蔡麗輝倒是很自在:「我不怕!我有嘴巴可以問;再不行,用筆寫或比手畫腳,總之沒問題的!有做善事的機會,我就會『憨憨』地去做!」
事到臨頭,她也能急中生智、勇敢吐出結巴的中文;而且她還有妙法,就是事先向航空公司「報備」自己不懂英語,果然獲得禮遇,一到轉機地,就有專人負責帶路。
只是這兩次往返轉機,分別耗費四、五個小時的等待;她不介意花時間,還高興地跟人分享:「我在家裏坐,沒有人給我錢;但去那裏坐了五小時,人家卻給我兩千元,等於每小時賺四百元呢!」
聽到蔡麗輝這段話,所有志工全笑開了。「阿嬤就是這麼可愛,敢作敢為,讓我們都甘拜下風!」
誠懇心、踏實做親身奔走災區作徵信
十五年來,蔡麗輝記得上人最初叮嚀她的話:「回香港後,多帶一些人出來行善。」如今她的會員達兩百七十多戶,有鄰居、企業家、餐廳老闆、銀行高階主管,也有經營小本生意、清潔隊員等,只要有心行善的人,她都殷勤接引。
水族館老闆娘唐翠蓮說,前年她主動拜訪慈濟香港分會,想多了解慈濟,不久就接到蔡麗輝的電話,兩人先約在速食店碰面,一談就是三小時;但唐翠蓮仍擔心受騙,第二次索性要求到她家看看,又是長達三小時的會談,蔡麗輝翻出所有參加慈濟的照片做講解;第三次,她們又轉換場地到唐翠蓮家,說給她的丈夫聽。
「我只會講粵語、阿嬤慣用泉州話,用心聽、加上比手畫腳,還是可以懂個七、八成。」唐翠蓮感受到阿嬤的懇切,很感動,也對阿嬤有信心。
一次又一次被檢驗,蔡麗輝不嫌麻煩,反而認為人家有心了解慈濟,很難得!「真金不怕火煉,有人提問,我正可以利用機會分享。誠懇心、踏實做,一切都經得起考驗。」
林發金和施妃英與蔡麗輝結識二十年,也成為她的會員,只要慈濟有救援行動,他們就會慷慨解囊,「我們很相信阿嬤的為人,也樂意贊助她做的每件好事!」
二○○一年,慈濟為設備老舊的福建福鼎醫院籌建新大樓,香港分會舉辦義賣會募款。蔡麗輝親自去福鼎醫院看過後,回來積極奔走;總數三千張的義賣券,她一人就申請了三百張。
「我一拿到義賣券,立刻就跑到北角,一一去敲福建人的門,告訴他們這個行善的機會。」不論有無相識,蔡麗輝都勇敢對其宣說,憑藉的即是親臨現場的震撼。「看,福鼎醫院的婦產科病房就一張小床、床尾放個籠子來接嬰兒;攝氏三十八度高溫的產房,卻沒冷氣,女人在那麼熱的環境下生產,多痛苦啊!」蔡麗輝拿出照片詳盡說明,讓聞者也彷若置身其境,啟發悲心而決定捐助。
基於同為閩人,她又拿著文宣拜訪一位香港立法局的女議員,請她共襄盛舉。女議員受到她的愛心感染,通報一百二十五個福建社團捐款給慈濟,其中有個社團剛好舉辦活動,蔡麗輝便帶著數百份文宣過去發送給每一桌賓客。
當福鼎醫院新病房落成,她去參加啟用典禮,還拍了照片回來,拿給所有捐款人以作徵信。
「阿嬤很有智慧,會拿新舊照片做對照——以前是木板床、小籠子,現在則為嶄新的病床,還有冷氣。人家一看,自然就明白了!」志工朱曉眉很讚歎蔡麗輝做事用心、講話有憑有據,所以大家都服她,「阿嬤的勇猛心,也是我們這些小輩比不上的!」
卸下家業全心投入志業廣行善事回饋眾生
去年,為了幫廣東省乳源縣水患災民籌募大愛屋基金,蔡麗輝再度發揮「走功」,常常早上十點出了門,一直奔波到晚上十點才回家,中間甚至沒有進食!
她準備了一本簿子,詳細記載那一戶要到家裏或公司收款、何時去比較方便……排好順序就出門;收了善款後,立刻趕去銀行排隊劃撥……林林總總的事,都靠一雙腳在奔走。她不停地走動、拜訪,早已忘了腿會痠、肚子會餓,兩、三個月間,瘦了三公斤,募到了二十九間大愛屋。
有人問她為何那麼賣力募款?「有災就要去救啊!」蔡麗輝說,她看到房屋傾毀、村民流離失所的相片,內心震盪不已,更了解給災民一個安穩的家,有多麼迫切!
隨著慈濟第一次赴廣東乳源發放,她的募款善行也遠播到災區;統理救災的乳源縣統戰部領導趙雷肅然起敬地問:「蔡阿嬤有無可能來乳源?如果她不方便來,我親自去香港接她。」
第二次發放時,趙雷如願見到蔡麗輝,令他吃驚的是:「阿嬤長得如此瘦小,怎會有那麼堅強的毅力?」經過兩天觀察,看到她與災民互動、為他們粗糙乾裂的皮膚抹上凡士林的舉動時,趙雷終於明白了:「那是種平凡中見偉大啊!」
或許正因蔡麗輝很平凡,所以她肯放下身段,更把銀髮歲月奉獻給志業。在蔡麗輝最忙碌時,兒子從國外打電話回來,天天找不到人;連住在香港的長子也說:「要約媽媽吃飯,很難!」住菲律賓的弟弟來港辦事,特別指名要吃她煮的麵線,但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她有空。
「孩子們都已經大了,也有各自的人生,不用我擔待了。」蔡麗輝現遷居香港仔,獨自住在向政府承租的「屋邨」(廉租屋),空間雖不大,卻很怡然自得。
「只要有好事做,我就會很快樂!」蔡麗輝說,以前為了孩子的教育、就業、婚事等,常操心到晚上睡不著、白天沒精神,甚至頭暈、頭痛,看醫師都治不好;而今卸下「家業」,有了獨立的自我,她終於可以全力為「志業」打拚,愈做愈健康。
與蔡麗輝相識三十多年的許金錠,就以老友的身分見證:「她現在氣色看起來好多了,人也變得很開朗!」開設素食餐館的許金錠,特地提供餐廳一隅讓蔡麗輝擺放慈濟文物;只要慈濟有大型募款活動,他也一定配合。
對於老友的盛情,蔡麗輝可是點滴在心頭;她強調,做慈濟是此生最大的幸福,所有曾幫助過她的人,她將以做更多的善事來回饋。

四年前,SARS風暴席捲香港,蔡麗輝剛好去菲律賓探視弟弟;心繫會員和志工,她第一時間就打電話回來關心,眾人紛紛請她暫緩回港。但心急如焚的她不久後就趕回來,還到分會值班待命。
「人家都往外跑,你怎麼回來了!」面對眾人詢問,她回答:「我回來才安心!此刻這麼多人很恐慌,正需要我們關懷。」
蔡麗輝處處替人著想,就像慈母一樣,不求回報也毫無保留;她的一抹微笑、兩眉彎彎,永遠那麼慈祥溫暖。歲月,白了髮絲、增添皺紋,卻沒有褪去一顆赤忱之心,對慈濟、對苦難人,她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母雞膚小雞
撰文‧黃秀花
「走進慈濟香港分會,我第一個認識的人就是阿嬤。她講泉州話、我說廣東話,比手畫腳半天,才總算聽懂。」擔任跨國銀行高階主管的朱曉眉,當時對阿嬤熱情親切的接待留下好印象,先是成為會員,之後也受證為委員。
朱曉眉受美國教育長大,能力強、有主見,「阿嬤常邀我參加活動,又鼓勵我去大陸賑災,結果『震』到了心,就這樣走進慈濟。」朱曉眉不諱言,過去自視甚高,還有很多稜角,都是靠蔡麗輝一點一滴調教,這邊修一修、那邊膚一膚,慢慢將她磨成圓融。
「阿嬤沒有嚴格要求我,可我就是服她,甘心跟著她走!」朱曉眉說,老人家花時間陪伴、耐心引導,那分真誠讓她很感動。「阿嬤不會講什麼大道理,她都是以身作則、認真做事,看久了,自然耳濡目染。」
來自台灣的黃錦秀,也是被蔡麗輝孵育成功的「小雞」。一九九六年,她隨著丈夫遷居香港經商,對環境適應不良,心靈常感空虛,便主動找上慈濟,進而和蔡麗輝培養出如母女般的感情。
「初到香港,心常感漂浮不定;幸好有阿嬤關心和鼓勵,才讓我逐漸適應。」在黃錦秀心目中,蔡麗輝是可以傾訴或商量的對象。
黃錦秀猶記幾年前,無意間吐露為兒子的聯考成績傷神,沒想到阿嬤竟記住了,放榜那天早上接到老人家打來電話關心,讓她感動極了!「阿嬤告訴我,不論結果如何,一切都是好因緣。」
蔡麗輝的一番慰勉,頓時讓黃錦秀放下了。「阿嬤真的很有智慧,很多事經她一提點,好像就能心開意解。」
志工周孟玲也提起,有段期間為了事業煩心,較少到分會走動。「阿嬤一知道,立刻打電話給我,囑咐我要把身體照顧好。」這讓周孟玲感動的淚水瞬間奔騰而出……「她就像媽媽一樣,總是那麼貼心。」周孟玲說:「從阿嬤身上看到那分堅毅和堅持,很動人也很難得!」
面對眾人的愛戴,蔡麗輝則是謙虛地說:「不是我行啦!是大家看我老了,所以很疼惜我!」

轉載自:慈濟月刊第489期(2007/8/25)
http://radio.newdaai.tv/taipei_new/?mod=tc_monthly&act=detail&id=201

西方寺梵音響新春獻吉祥佛曲演唱會

西方寺梵音響新春獻吉祥佛曲演唱會
西方寺主辦
日期:2008年2月13-14日
時間:7:45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洽詢電話:852-68280170 / 25772298 / 24115111

門券收益,扣除開支後,餘款將撥入西方寺作慈善、弘法用途。

西方寺網址:
http://budhihk.com/index.htm

Friday, January 11, 2008

慈濟愛心奇蹟 衝破種族藩籬

書介:大愛之河
書名:大愛之河:慈濟印尼紅溪河援助記
作者:經典雜誌編著
出版:經典雜誌
地址:台灣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
電話:8862-28989991
網址:http://www.rhythmsmonthly.com/

長度七公里的紅溪河,是位於印尼首度雅加達市西北地區的重要河流。雖然它不算長,但對於這個千島之國的印尼族人與華人而言,卻承載著沉重的悲情。一條河流的故事,也是印尼人、華人與荷蘭殖民者三個民族之間恩怨難解的一段歷史。約三百年前,在荷蘭殖民者的操弄下,雅加達的印尼人和華人發生種族衝突,數十萬華人慘遭殺害。據稱當時血將整條河都染紅了,所以當地華人稱之為紅溪河,以致連其印尼名Kali Angke的Angke一字,即是閩南話「紅溪」的音譯。近幾十年來印尼發生多次的排華暴動,都讓人將之與紅溪河聯想在一塊兒。

近數十年來,隨著雅加達的發展,大批鄉下人出城謀生,而紅溪河畔也就成了許多都市邊緣人的棲身之地。近萬名城市貧民在此搭建簡陋居所,吃喝拉撒全靠這條河水解決,以致臭氣熏天,河沙淤積,環境惡劣,被稱為「雅加達的黑色心臟」。二○○二年初,豪雨重創雅加達,紅溪河沿岸的卡布村,災情嚴重,居民泡在垃圾與糞便充斥的污水中生活。

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印尼分會同仁有見及此,特別陪同高齡八十的華人富商、金光集團老板黃奕聰,赴台面見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法師立刻開示「五管齊下」的治水計劃:抽水、清理、消毒、義診及建大愛村。黃奕聰更號召其他華裔印尼富豪,包括林紹良兒子、三林集團負責人林逢生共同參與。在數百名志工、企業員工等通力合作下,經過四年的努力,終將紅溪河治理成功,並興建設施完善的「大愛村」,將近兩千戶,供原居於紅溪河畔的貧民入住。零三年七月「大愛村」啟用時,當時的總統梅加瓦蒂也蒞臨現場,表達對慈濟的感謝。零五年十二月,班達亞齊的「大愛三村」交屋啟用,現任總統尤多約諾也向慈濟人的無私奉獻致謝。

「大愛村」內設有完整的幼稚園及中小學,並成立職業訓練中心、小作坊及攤販處,讓居民有謀生機會,更貼心的建有回教清真寺及供回教徒去世後淨身的處所。慈濟治理紅溪河的成就,不亞於南韓新總統李明博當年治理清溪川。本身為基督徒的黃奕聰,更大力資助慈濟的大愛電視台在印尼成立印尼語台,將人間的真善美在印尼這片土地上散播傳揚。

其實,慈濟早在一九九四年即開始參與印尼救濟活動。成員以華人為主的慈濟人,不畏動盪政局,在九八年排華暴動期間,以義診及濟貧發放,甚至援建回教習經院,減緩種族紛爭危機,更贏得印尼人的人心與信任。難以想像在以回教徒學生為主的慈濟學校內,每間教室都掛上一位佛教僧人(證嚴法師)的照片,足見當地人對證嚴法師及慈濟的尊敬。一名受助婦女感動的說,如果有機會到台灣,一定會緊緊的抱著證嚴法師,表達謝意。

兩個種族間幾百年來的宿怨情仇,從一條河開始,亦從一條河和解。慈濟旗下經典雜誌編著的《大愛之河:慈濟印尼紅溪河援助記》,詳細記載了十幾年來慈濟在印尼走過的歲月,真摰的文字、逾百幀寫實的照片,述說著一段段以大愛衝破宗教與種族藩籬的動人故事。慈濟,一個華人佛教團體,懷著無分種族、宗教、鍥而不捨的大愛,在印尼這個世界上最多回教徒的國家,勇往直前地付出,踏出既深刻又扎實的慈善足跡。慈濟從台灣步向世界,亦是台灣人及全球華人以愛心回饋世界的象徵。

(蕭雅)
2008/1/12

Labels:

捐血

鑑於近日醫院對 B 型血及 O 型血的需求持續,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中心)特別呼籲 B 型血及 O 型血人士,踴躍前來捐血。除每天必需之800名市民捐血外,中心每天需要額外50名 B 型及50名 O 型血人士捐血,方可維持此兩類血型的血液充足供應。

有關捐血的查詢,市民可致電2710 1234或到中心網頁(http://www.ha.org.hk/rcbts ) 瀏覽。

救急扶危,刻不容緩! 各位B型血及O型血人士,莫再猶疑,捐血救人!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
李卓廣高級醫生 啟

素食是快樂的泉源(周兆祥)

素食是快樂的泉源(周兆祥)
http://vegsochk.org/Happy/

你也過不生病的生活

你也過不生病的生活
--摘自Club-O月刊《生機健康》第34期(2008年1月)


日本新谷弘實醫師19歲罹患流行性感冒痊癒後,不曾再接受任何治療。擔任醫師45年間,從來沒有生過病,亦曾簽過死亡証。

為甚麼白米是死亡食物?
我作為主食的榖類並非大多數人所食用的「精製白米」,而是從糙米、麥片、小米、玉米、莧米(莧菜籽)、稗、蕎麥、薏仁、藜麥等雜糧中選出五種,加以混合作為主食,而且這些穀類都選擇無農藥栽培,是未經精製的糙米新鮮作物,我都購買未與氧接觸的真空包裝糙米,並在開封之後的大約十天內吃完。白米已除去了最重要的營養素,等同於沒有生命能量的「死亡食物」;會發芽的糙米,才是蘊含著生命力的「活的食物」。麥類也是同一原理,要享用麵包或意大利粉等麵食時,最好選用完全以全粒小麥粉製作的產品。

為甚麼酸乳破壞腸道?
「每天喝酸乳(yoghart)對腸子有益」的說法是騙人的。

人類的腸子本來就存在著乳酸菌,這種原本就有的細菌稱為常在菌。

人的身體具備了對抗外來細菌或病毒的安全防禦系統,即使是對身體有益的乳酸菌,若非常在菌,也會被這種防禦系統殺死。酸乳(yoghart)的乳酸菌一進入胃裡,幾乎都會被胃酸殺死。 經常食用酸乳,會使腸內生態紊亂。根據300,000例的臨床結果,我很有自信的這樣說。

為甚麼肉食加速老化?
成長的現象在超過某個年齡之後,就會改稱作是老化;加速成長的肉食生活,就是加速老化的飲食生活。

肉食破壞腸相最大的原因,是它缺乏「食物纖維」,同時含有大量「脂肪」和「膽固醇」,令腸壁變厚,內腔則變窄,內壓會增高,出現所謂憩室,宿便會進入袋狀的凹陷處,更難排出,進而產生息肉, 息肉繼續成長,腸相不斷惡化, 就可能形成大腸癌、 憩室炎、子宮肌瘤、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肥胖、乳癌、攝護腺癌、糖尿病等所謂「生活習慣病」。

為甚麼要充分咀嚼,只吃八分飽?
如果不充分咀嚼,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可能只有三成被身體吸收。

充分咀嚼反而有利瘦身,充分咀嚼會延長用餐時間,血糖值在進食的同時逐漸上升,使食欲受到抑制,可防止暴飲暴食,即使不刻意減少食量,會藉著充分咀嚼,吃必要的量就可以產生飽足感。

注意控制食量,加上吃的食物被完全消化、吸收,就可以避免未消化的多餘食物在腸內腐敗而產生毒素,同時節省用來解毒的酵素。 再怎麼好的食物或多麼必要的營養素,過度攝取都有害健康。重要的是「均衡」的攝取「好的食物」,並「充分咀嚼」。

怎樣寫您的生命劇本?
肉食動物的牙齒與草食動物的牙齒不同,就表示大自然的真理告訴各種動物應該吃什麼食物,我們人類的牙齒排列,也是根據自然的道理組合而成,使人類無視於以自然真理為依據的「生命劇本」的,乃是人類無止境的「欲望」。

「思考」是神賦予人類特殊的恩寵,但是人類卻誤用了這種能力,依自己的意志來支配,今天的人類社會,或許就是以疾病的形態,付出這種不斷擴大「欲望」和「便利」的代價。

醫學怎樣才綠色?
在大自然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單獨成立,除了自己的專門領域之外,還能夠對其他器官和病人的整個健康狀態作綜合性診斷的,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醫師。

願意傾聽患者身體聲音的醫師越來越少,原因就在依器官分科的醫療方式,實施得越來越徹底。

未來的醫學,最必要的就是預防醫學,要確立正確的預防醫學,正確的飲食知識絕不可少。

為甚麼「愛」能活化免疫力?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是基督教的教義。患病的人有了一個目標時,疾病奇蹟復原的情形,在實際生活中確實見過,為癌症所苦的病人,因為某個契機而產生感謝之時後,疾病逐漸痊癒的例子,放眼世界也經常可見,不論什麼人都有無限的潛力,這種潛力一旦啟發,體內的酵素就會活化,產生的能量可將人從絕望的深淵解救出來,不論多麼健康的身體,如果一個人寂寞生活,而且每天思考的都是負面和不幸的事情,酵素就會漸漸失去力量。

強烈的動機常能開啟人類無限的潛力,要治癒疾病,並非單純的切除病灶,或投與藥物即可,而應該賦予病人動機,讓病人由衷的感到快樂,要變得健康,愛別人的心絕對不可少,單獨一個人是無法獲得幸福的,當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時,能活化免疫機能。

「幸福循環」
「感覺到幸福 → 副交感神經占優勢 → 壓力減輕 → 腸內平衡改善 → 副交感神經佔優勢 → 傳達至下視丘 → 心中充滿了幸福感」

因為愛別人而感覺幸福的人,自癒力也隨之提高,就是這種幸福的循環產生大量自由基所發揮的作用。

引發疾病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所有因素相互影響,不良的飲食會在體內產生大量的自由基,憎恨、妒嫉等負面的情感同樣會製造出大量自由基。

由宇宙的生命來看,人類的一生也如瞬間般短暫,正因為生命如此短暫,所以我更要盡可能長久,盡可能有活力的活下法,我經常呼籲人們保持年輕、健康的生活,多學習、多培養興趣,目的就在於此。維持健康並非人生的目的,但卻是為了使人生豐富,所不可缺少的項目之一,運用健康的身體,如我們所願的度過人生。

要健康的生存,不僅應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精神上保持平和、穩定也很重要。

身體是不會騙人的,您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飲水」、「睡眠」、「運動」、「生活環境」以及「動機」等,都會表現在您的身體上。

人類還有一個能讓「能趨疲」(entrophy,即自然腐毀傾向)轉向甦醒再生的力量,就是「精神力」。

「動機」與「快樂」在健康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要每天抱持感謝和愉快的心情生活,一定健康幸福。

為甚麼壓力是疾病的根源?
愛自己,愛他人,減輕壓力,生活中充滿幸福感及快樂感,因而形成一個正向的良性循環。 人活著不能單靠食物,「覺得幸福」是人類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

所謂「持續就是力量」,「持續」不論在正面上或負面上,都能形成可觀的力量。

只閱讀此書不能使身體健康,能夠讓你健康的,是你自己每天的行動,而且要不間斷的持續,好的習慣不間斷的持續,不論多麼小的習慣,都能產生極大的力量。

有了正確的知識,卻不付諸行動,完全沒有意義,能夠讓你健康的,是你自己持續不斷的每日行動。

開始好的習慣永遠不遲。

(節錄自新谷弘實:《不生病的生活》,台北:圓神出版社。)

香港素食會網址:
http://vegsochk.org/

Club-O 網址:
http://www.club-o.org/

本書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4643

吃雞蛋、喝牛奶,真的不殺生嗎?

吃雞蛋、喝牛奶,真的不殺生嗎?
--摘自香港素食會刊物《茹素》第144期(2008年1月)


聽到很多因基於不殺生而吃素的朋友仍吃雞蛋喝牛奶。原因是吃雞蛋喝牛奶不殺生。

如果您吃蛋……
以下是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告訴我在美國的情形。我沒有中國的養雞業奶牛業的詳細資料,但我想養殖業的目的是賺錢,在減少成本增加利潤的前提之下,中國的情形不會比美國好到哪去。

在今天的產蛋雞養殖場,當培育小產蛋雞時,因為產蛋雞媽媽生出的蛋孵出的小雞有50%是公雞,這些公雞日後自然不會生雞蛋,所以它們對養殖業毫無用處(牠們甚至不值得做為肉雞養大賣錢,因為產蛋雞是專門培育來生蛋的,牠們的肉太少且肉質不好)。因此小雞一生出來第一件事就是作公雞母雞的分類,母雞會被養大繼續生雞蛋給人吃。小公雞立刻處死(丟到垃圾袋中悶死或碾死)作為飼料。在2002年,美國產蛋雞媽媽生的小公雞被殺死了2.7億隻。(美國農業部2002年農業統計資料。USDA, NASS,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Board, Chicken and Eggs 2002 Summary. 2003)

因此我們今天吃蛋,就是在支持蛋雞養殖業,而買到的雞蛋背後沾著無數產蛋雞的血。

此外,產蛋雞的高產年齡只有2年,牠產蛋率下降後,養殖場當然不會一直浪費錢繼續養著。牠們約2歲就會被送往屠場(由於肉太少且肉質不好,它們的肉價錢非常的低)。

因此唯一不殺生的雞蛋,就是將母雞和它的兄弟們養在自己家(根據公母一比一的比例,養一隻產蛋雞隻要再養一隻公雞即可),且要讓它們頤養天年自然死亡即使母雞老了無法下蛋時也不會把它燉成雞湯。而它的公雞兄弟則一輩子天天玩耍唯一做的就是早上司晨叫大家起床,也可快樂終老不會被燉成雞湯或做成鹽酥雞。

如果您喝牛奶……
養乳牛的目的是供奶,為了要讓乳牛持續的有奶,就必須不斷的讓牠懷孕生小牛,一隻乳牛一年之中有9個月是在懷孕。但是乳牛媽媽生出來的小牛有50%是公牛。無論是小公牛或小母牛,只能吃到2天的母奶,在出生2天後就被從牛媽媽身邊偷走,因為牛媽媽的奶要給養殖業者賺錢用,當然不能浪費在小牛身上。(順帶一提,為什麼讓小牛吃2天的母奶呢?並不是業者有任何的慈悲心,原因只是剛生產的母牛的頭2天的奶味道不好,無法賣去賺錢,且母奶中含有營養及抗體可讓小牛以後較少生病。所以讓小牛吃2天的母奶並不會使業者利潤降低。) 牛寶寶被偷走會造成牛媽媽很大心理傷害,牛媽媽會不停地痛苦悲嚎二天。小母牛會步上乳牛媽媽的後塵被養大成為日後生產牛奶的乳牛;小公牛的命運有二:直接被賣作肉牛

為甚麼每一杯牛奶都含有無數乳牛小牛的鮮血,您知道嗎?

(由於年齡太小,有些小公牛進拍賣場時身上還掛著臍帶),或是再花些許成本養大些被培養成柔嫩的粉紅色小牛肉(veal)。(再順帶提一提,小牛肉的養成過程極其殘酷,要使肉質柔嫩就不能讓它長肌肉,因此小公牛們被關在小到無法轉身的欄中,脖子上綁著鏈子限制牠們站起。牠們的空間小到必須拱其背才能勉強臥下。要肉質成粉紅色就必須讓牠們缺鐵,因此牠們的飼料中絕對不能含一點點鐵,關牠們的欄子繩鏈也不能是鐵製品,因為缺鐵的小公牛會去舔任何的鐵製品。為小牛肉培養的小公牛只有3-16周的生命就會進入屠場。)由於大部分乳牛在其一生中至少生育2-3次,乳牛養殖業因此有太多的小牛。在2002年美國的乳牛生出了超過800萬隻小牛,而其中進入屠場的小牛都是乳牛業的衍生產品。因此當我們今天喝牛奶,就是在支持乳牛養殖業,而我們買到的每一杯牛奶中都含有無數乳牛的鮮血。此外,母牛的產奶年齡有限,產奶率一下降,養殖場當然不會浪費錢繼續養著。牠們約6歲就會被送往屠場。

因此唯一不殺生的牛奶,就是將母牛和牠的兄弟子女養在自己家(根據公母一比一的比例),且要讓它們頤養天年自然死亡即使母牛老了無法產奶時也不會把它作成牛排。而牠的公牛兄弟則一輩子天天玩耍,也可快樂終老不會被燉成牛肉湯或黑椒牛柳。並且母牛生的小牛也要一直養下去。在乳牛養殖場的乳牛平均活6歲,而如果讓牠們頤養天年的話,平均可活到20歲。這樣生產的牛奶成本甚巨,可想而知乳牛養殖業當然不會這樣做啦。

□林小沖

香港素食會網址:http://vegsochk.org/

Club-O 網址:http://www.club-o.org/

素食是個生活習慣

素食是個生活習慣
--摘自香港素食會刊物《茹素》第144期(2008年1月)


素食是個生活習慣,就和食肉是一樣的,你要是讓食肉的從第二天起就吃素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觀想看到真相而開悟
但是也不是沒有方法的,就是利用「觀賞」,也可以是看做「聯想」。食欲是人的三大基本慾望之一,面對滿餐桌的雞鴨魚肉等眾多美食時,一般人連想都不想就開始讓味蕾品嚐起來,就在此刻,當你剛伸出筷子的手還沒夾到菜肴時,請你想一下,你所面對的色相味具佳的肉菜實際上就是一桌子的死屍,惡臭難聞,但是為了不讓你嗅到才用各種的調味品掩蓋它的真實的味道;也可以想像該動物為了讓你吃上這道菜而被殺時的萬般痛苦的心情,牠的恐懼和對牠的親友們的傷害;吃牛羊肉時想像牠們的溫順,吃魚時想象牠在水中自在的悠情,吃雞鴨時想一想牠們一生所受的苦,吃清蒸魚蟹時想一下牠們在熱鍋內被熱浪活活蒸死,尤其是聽到蟹類抓鍋壁的嘩啦的聲音;或是吃雞爪時看看他和人手是多像啊;或是想像眼前的這尾魚是生活在受過污染的水中的,牛肉可能是瘋牛病的感染者身上的;或是想像牠是你的寵物貓狗的肉等等的觀想的辦法。

吃素是精神層面的問題
素食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的問題,但我個人則認為素食是個精神層面上的問題,所以也就自然的常和宗教聯繫一起。沒有很強的宗教的信仰或是極大的對動物的愛心,是不可能一下子食素的。

素食是因歡喜的去吃素的,如果要是雖然吃素但是看見了肉菜還是饞得不行,要知道吃肉吃成了習慣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斷掉,但是可以一點一點的改變,比如少吃些肉,不吃某一種動物的肉,或是一個星期裡拿出兩天的時間來吃吃素,都是很可行的辦法。

□Shan Shan

香港素食會網址:
http://vegsochk.org/

Club-O 網址:
http://www.club-o.org/

Tuesday, January 08, 2008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http://www.shengyen.org.tw/

Monday, January 07, 2008

慈濟大愛

  一月五日到慈濟香港分會參加每年一度的歲末祝福活動。每次參加這活動,觀看慈濟在全球各地的活動,都令我感動。一個纖弱女尼(證嚴法師)憑堅強毅力,感召全球數百萬人(包括大富豪、名人)無私奉獻。近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印尼華裔富商、金光集團(Sinar Mas)老闆--今年已高齡八十多歲的黃奕聰先生(Oei Ek Tjhong , Eka Tjipta Wijaya )。他是一名基督徒,富可敵國,但幾年前開始受到證嚴上人感召,帶領家人及企業高層與員工,積極從事慈濟公益工作,當志工。尤令人感動的是,他更聯合其他華裔印尼富豪,包括林紹良兒子、三林集團負責人林逢生,清理雅加達市中心污染嚴重的紅溪河(Kali Angke)。此成就可媲美韓國總統李明博治理清溪川等河流,難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紅溪河對都尼人與華人關係而言,有重大意義。紅溪河對都尼人與華人關係而言,有重大意義。數百年前,在殖民者荷蘭人的操弄下,發生印華種族衝突,數十萬在此河畔居住的華人被殺害,將整條河染成紅色,故名紅溪河(就連其印尼名Kali Angke的Angke都是閩南話音譯)。數十年來印尼發生多次的排華暴動,令人對紅溪河有所聯想。而紅溪河邊近幾十年更聚居了不可計數的從鄉下到雅城謀生的「邊緣人」,成為一貧民窟。環境之惡劣令人難以想像。
  慈濟更興建數千戶設完善的「大愛屋」,供這些貧民居住,建慈濟學校讓孩子有書可讀,並設法提供就業機會。
  慈濟「人醫會」亦經常到印尼提供義診服務。
  此外,黃奕聰先生更全力資助慈濟的大愛電視台在印尼成立印尼語台。
  超越種族與宗教的藩籬,讓慈濟在印尼贏得尊敬,也打破了印尼原住民心目中對華人不好的印象。
  慈濟重視環保、教育、道德,成就亦有目共睹,更值得一提的是成立全球規模前副的骨髓資料庫及捐贈項目。
  慈濟更令人欣賞的是其「動手做」,「做就對」的作風。不管是在社會上什麼階級的人,進入慈濟後就是平等的,大家都「落手落腳」去做。不管一個人原本是多麼壞,只要他進入慈濟,就是改惡為善的開始(好人就會更好)。如果一個人沒有善念,也不會成為慈濟人。  

慈濟網址:
http://www.tzuchi.org/

Friday, January 04, 2008

圖文並貌的香港素食店指南

圖文並貌的香港素食店指南
http://go-elsewhere.com/veggie-listing/

Wednesday, January 02, 2008

慈濟香港分會援建甘肅水窖義賣會

慈濟香港分會援建甘肅水窖義賣會

http://hk.video.yahoo.com/video/video.html?id=421253&pt=v

簡介: 12月22及23日慈濟香港分會在旺角麥花臣遊樂場舉行。甘肅山區是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居民要每日行四小時山路去擔兩桐水,全年都不能。而一口水窖可以幫助居民四五十年,他們可以每十五日洗一次澡,他們也可以去從事生產來改善生活。
日期: 2007-12-26

網址: http://hk.video.yahoo.com/video/video.html?id=421253

轉貼:


慈濟網址:http://www.tzuchi.org.tw/
香港分會電話:28937166

其他援建水窖單位: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母親水窖”
網址:
http://www.cwdf.org.cn/
http://www.motherwater.org.cn/

香港華光功德會
網址:
http://www.lotuslight.org.hk/

請在1月13日吃素救救地球!(請傳播此函)

請在1月13日吃素救救地球!(請傳播此函)

2008年1月13日星期日就是「全人類素食日」了,請大家發揮愛心,在這一天吃素。

每月的3、13、23日已訂爲「全人類素食日」。

面對天災頻仍、傳染病肆虐、人禍及戰亂不斷、世界環境惡化加劇,人們可以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又怎樣可以發揮一己之力來改變這局面呢?「勿以善小而不爲」,大家盡自己一份棉力,盡自己一份責任,就是幫地球、幫人類、幫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世界的亂象乃人們缺乏發心造成。吃素是培養自己一份愛心的好習慣。同時吃素又環保,又健康,助人又助己,何樂而不爲呢?

請大家在每月的3日、13、日及23日這三天吃素(取其生生不息之意),最好可以全日吃素,否則也至少吃一餐素。希望集全人類的力量,來使地球更美好!

不要以爲只吃一天素或只吃一餐素就沒有幫助,還是那一句:「勿以善小而不爲」。當然,最好的結果是大家都長期素食。除了素食外,也請大家在這一天,盡最大努力不殺生、不用動物製品(最好能長期如此)。

世界推廣素食聯盟  啓

請傳播此函(歡迎翻譯成各種語文廣為傳播),功德無量!
祝大家身體健康、如意吉祥!

http://yummyveg.blogspot.com/
http://yummyveg.bokee.com/

Labels:


Free Web Counter
The Hunger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