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5, 2011

公平貿易

公平貿易
作者:蕭偉基
撰於2010年5月,刪節版刊於2010年香港書展特刊

當你喝著一杯香濃的咖啡時,有沒有想過它背後的辛酸?在國際商品市場上,咖啡是重要的炒作對象,但炒家的炒作卻對數以千萬計的咖啡農民毫無益處。對咖啡農民而言,一磅咖啡豆成本要80美分,但國際市場向他們收購咖啡的價格經常是低於此數字,甚至低到50美分,使他們不能獲得合理的回報,甚至連基本生計也不保。這造成六十年代起源於歐洲的公平貿易運動.其目的是:把公平還給農民及工人,使他們能夠有足夠的生活保障,並進而擴展到在生產過程中不破壞環境,讓人、地球、盈利合理地結合。

公平貿易在亞洲的發展較遲,而香港是在九十年代中以後才推廣此觀念,第一間公平貿易專門店——恩與美文化館於2006年成立,但在亞洲已經算是先驅了。社會企業公平棧創辦人梁佩鳳說:「公平貿易所關注的不只是農民,也牽涉到我們自身。因為我們吃的東西都是農民種的。如果農民的收入不能有保障,就不能很好的耕種,也會影響到我們,所以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因此,我們也有責任,不應該是去買最便宜的東西,而應該是去買安全又公道的產品。」

梁佩鳳以公平棧所售賣的「公平咖啡」為例,指出生產商向農民收購的最低價格為每磅1.45美元,有些品質較高的,甚至高達2美元,比起以往提高了足足一倍以上。而公平棧買來咖啡豆後,也透過香港的一些社會企業,請弱勢社群的市民來炒咖啡。

至於公平貿易如何實際的幫助農民,梁佩鳳舉江西婺源縣大鄣山有機綠茶為例:自從實施公平貿易後,當地茶農擺脫了以前價格不穩定的情況,可以為財務作出預算,而當地也因此設立社區發展基金,可以發獎學金給成績好的學生、在學校建宿舍及心理輔導室等新設施。

另一間社會企業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總監趙善榮舉例,甘肅農民透過公平貿易計劃生產手工藝品,不到9個月的收入已超過1000元人民幣,而她們以往一年收入才1000元。趙善榮說,公平貿易不僅可以在經濟上幫助農民及工人,也可以提高當地的婦女地位。甘肅當地女性原本沒什麼地位,但實施了公平貿易後,透過教育也開始有了自信,會在會議中提出意見。

增加農民的收購價,會不會導致最終在市場上的售價一定提高呢?梁佩鳳指出,市場上產品的售價,包含了很多成份,農民的部分只佔很小比例,所以不一定會因此而提高許多。樂施會助理倡議幹事張亦敏分析,由於現今的許多公平貿易商品不是在亞洲生產,數量亦不夠多,不足以形成規模經濟,所以物流等成本會較高,這也是其售價會較高的原因。此外,許多公平貿易產品是以有機、不破壞環境的方式生產,也增加了成本,但卻為環保作出了貢獻。

樂施會是香港乃至全球最早倡議公平貿易的機構。樂施會政策研究員葉佩華表示,公平貿易在全球有長足的進展,雖然佔整體經濟比例仍很低,但在最近幾年,每年都有二成至四成的增長。根據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LO)的報告,公平貿易標籤產品的全球總銷售額2008年達到29億歐元。

事實上,全球已有越來越多大企業接納公平貿易,例如吉百利(Cadbury)在歐洲的產品,已全面使用公平貿易材料、雪糕商Ben & Jerry's也已宣布將採用公平貿易、星巴克在歐洲的主要咖啡都是公平貿易產品、英國最大的服裝及食品零售商馬莎百貨,不久前全線轉售獲公平貿易產品認證的茶葉和咖啡。另外,英國Divine巧克力的四成五股權是由加納農民擁有。英國Traidcraft是另一家成功營運公平貿易的公司,它們目前提供450多種產品,包括公平貿易的食品、工藝品和紡織產品。這些產品的原材料搜羅自三十多個發展中國家的一百多個生產者組織。

在香港,公平貿易也獲得越來越多市民和企業的支持。前不久舉行的「公平貿易雙週」,就有超過一百家企業、商戶、團體和學校參與。香港公平貿易聯盟推動的「公平貿易工作間」,也獲得煤氣公司、新創建、亞洲金融、希慎等企業支持,在工作間提供公平貿易飲料等。

但公平貿易在香港仍有不少難關待突破,例如大型零售商因成本或利潤的考量,而極少銷售公平貿易商品。葉佩華表示,希望透過不斷的教育,使到消費者能夠要求企業更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未來會有更多的零售商願意銷售公平貿易產品。

開設有「公平點」零售店的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總監趙善榮表示,由於香港長期推崇自由貿易,市民會誤以為公平貿易是干預市場,他們不了解國際貿易的不公平,往往剝削發展中國家,所以公平貿易運動是一項移風易俗的「消毒」工作。他說,目前的資本主義世界已經是走到極端,形成壟斷,公平貿易運動希望將它拉回來一點。

在國際上,英國是公平貿易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有七成人會購買公平貿易產品,唐寧街十號首相府更曾宣示,倫敦是全球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趙善榮對香港發展公平貿易的前景表示樂觀,希望5年後能夠達到英國在九十年代的情況。公平貿易動力理事鄒崇銘則關注中國大陸的情況,希望能夠借助香港的有利地位,協助推動在中國的公平貿易。


網址參考:
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LO): www.fairtrade.net
樂施會:www.oxfam.org
香港公平貿易動力:www.hkfairtradepower.com
公平棧:www.fairtaste.org

有機農場

有機農場
作者:蕭偉基
撰於2010年5月,刪節版刊於2010年香港書展特刊


一百年前,世界還沒有化肥,沒有農藥,農夫用天然的肥料種植農作物。但隨著農業的工業化,這幾十年來,人類走到了一個極端,於是大家再回頭尋覓祖先的智慧,出現了「有機農業」。其實,那不就是你我祖輩的農耕方法嗎?

香港雖然是幾乎完全都市化的社會,但在新界鄉郊地區,仍有少量的由有心人士開闢的有機農場,規模雖然不大,但對於讓城市人重新與土地親密接觸,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其中,座落在粉嶺鶴藪、已有22年歷史的「綠田園」,可說是香港有機農場的先鋒。在前往「綠田園」的路途上,「綠田園」創辦人及主席周兆祥說,就是因為有一段上坡的彎路,貨櫃車無法上去,所以那一塊地才能繼續做農場,沒有變成貨櫃場。

從1989年的不到4萬平方呎面積,到現在的超過30萬平方呎,綠田園的發展史見證了香港人由不知有機為何物到人人都熱衷有機的過程。這幾年來,「綠田園」的農地都處於「滿額」狀態,目前有約300人租用,他們每逢週末或假日,就從市區到這裏,親手犁土、播種、插秧、施肥、灌溉、除草,種植各種時令蔬果;幾個月後,就有收穫。

已在綠田園種菜一年多的余少麗說,她第一次租田時,半塊地(約50平方呎)就收成20多斤的蘿蔔,成就感很大,而自己親手用有機方式種的菜,吃起來也特別美味,後來還吸引了家人和朋友一起來種,剛剛種了玉米、苦瓜、合掌瓜、通菜、莧菜等蔬菜,大約3個月後就可收成。

「綠田園」不只是租田給市民,還有相關的實務有機種植課程,而所使用的有機肥料,包括了落葉草木堆肥、牛羊糞便、花生麩堆肥等。主要目的不在於能夠種出多少農作物,而是通過耕種增加城市人與土地的親近、對土地感恩,認識到農耕是重要的勞作,而非低下工種。他曾聽過有一名媽媽「恐嚇」兒子:「你如果不用功讀書,將來就要去耕田」,可見一般人對農耕的偏見與歧視。周兆祥說,現今的小孩,對昆蟲都覺得很討厭,不會想到這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假如這地球上蜜蜂少了20%,人類都會死光。

2003年在安老事務委員會及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下,「綠田園」基金還建立了「荃灣金色有機園圃」,面積約1700平方米,有接近200戶園友,由二十多名長者義工協助日常管理,到園參與活動的人士超過2萬人次。周兆祥說,這個園圃讓許多以前曾經耕種,但後來因到城市謀生而沒有機會下田的長者,有重返年少時光的溫馨感覺。

已成立十年的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是香港另一個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的NGO。該機構主席朱佩坤,也是豐之谷有機農莊的創辦人。她原本是設計師,因為從小體質較弱,所以很重視食物營養,經常到外國都會觀察人家的農場,於是在15年前開始經營有機農場,即後來的豐之谷。

朱佩坤說,當時根本沒有經驗,但有收成後竟有勇氣去推銷,不過,當時所種出來的菜賣相實在是慘不忍睹,「比人家街市丟出來的還差」,加上當時很多人不曉得何謂有機,有些人還以為是基因改造。可想而知,反應不佳,大部份客戶都是外國人或曾在外國生活的華人,兩三年來只有幾十個客戶。好景不長,1998年後,很多外國精英離開香港,他們的客戶少了一大批,於是重頭開始,一直到了2003年SARS肄虐,港人開始重視健康及食物安全,他們的業績才有所改善。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同樣有農田出租(在元朗八鄉河背村),也辦許多教育活動,讓更多市民認識何謂有機。為了推廣有機,他們也辦了相當多有機飯局、有機農墟等活動。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也與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及綠田園基金合作,成立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為本地有機產品進行獨立認證。

朱佩坤指出,中國以農立國,時令很重要,就好像中國人的冬至,其實就有如西方的感恩節,是收成之後的節慶。但遺憾的是,現在的城市人忘了這一點,早已不知道「不時不食」的道理。朱佩坤坦承,香港要發展有機農業是難事,而中國大陸其實是理想的地點,但要解決急進、操守的問題,才能發展有機農業。

對於有機蔬菜和食品價格高,朱佩坤指出,那是因為有機不可使用基因改造種子、不可使用化肥及農藥,所以其收成肯定會比非有機低得多,加上還要實施間耕、輪耕等,以維持土地的養份,因此成本很高,但有機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周兆祥更直言,綠田園種的有機菜,即使賣到每斤75元都要虧,他不明白那些非有機的菜,為何可以賣到每斤6元?所以他認為,不是有機菜貴,而是非有機的便宜得不合理,但他們破壞環境的成本卻沒有算進去,包括土壤酸化、水源污染、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等,都是無形且巨大的成本,由全人類買單。


網址:
綠田園:www.producegreen.org.hk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www.seed.org.hk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www.hkorc.org
嘉道理農場:www.kfbg.org.hk

香港環保先鋒周兆祥

香港環保先鋒周兆祥
作者:蕭偉基
撰於2010年5月,刪節版刊於2010年香港書展特刊

一九八五年底,在大學教翻譯的三十七歲講師周兆祥,在名為《我復悠然》的電視節目中,介紹了他那與絕大部份香港人不一樣的「殊途」生活方式:騎單車、不開車、家裡沒電視、沒冷氣、盡量走路而不使用電梯、不用殺蟲劑、自己種菜、不用塑膠袋、不用紙巾、自己造紙、素食......,令香港人認識了這樣一位「怪博士」。二十多年來,周兆祥始終如一身體力行,過著對自己好、對眾生慈悲、讓地球可以永續發展的「有秩序退卻」生活。
穿著一件已顯殘舊、自己繪上彩圖的上衣、短褲、涼鞋,周兆祥說,「在香港,我一個人扮演無數個壓力團體的角色」,不僅環保,還包括讓孩子在家自學、反對打防疫針等,周兆祥都是香港的先鋒。多年來,他創辦了綠色力量、綠田園有機農場、香港素食學會、綠色生活教育基金等團體,努力提倡素食、生機飲食、母乳、綠色消費、單車代步、有機耕種、另類醫療、自家教育、生態旅遊;打擊基因改造食物、吸煙、皮草、食物添加劑、核子工業;爭取動物權益、人權等。近年致力研究靜心、氣功、按摩、生機飲食、斷食、催眠、手療、音響療癒、心靈力量等。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周兆祥,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研讀語言學,以翻譯教育理論論文獲博士銜,一九八四年回香港,曾在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任教,零五年退休後全心投入綠化人類文明的工作。他說,由於他讀翻譯,可接觸到很多外國的先進的思維,因此將它引進到香港和中國,也將中國好的東西向外傳輸,如氣功、中醫、道家思想等,因此,他是一個「傳信人」的角色。
周兆祥二十四年前出的《我復悠然》一書提到:「目前我們社會最大的錯誤,是把工業時代那一套『進步』的概念照單全收,不知道當年改善大眾生活的那些力量,現在超出了原來的目標,正要帶來一個『新黑暗時代』。」
但周兆祥說:「我所講的很多東西二十年前很多人說我是瘋子,但二十年後大家都接受,例如禁煙、不用塑膠袋、多騎單車與步行等。」所以,他認為,這二十多年來所做的其實是一場移風易俗的文化革命。
周兆祥很早就發現,環保問題不只是環保問題,而要靠政治、經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習慣去著手解決。他舉例,環保署只是小衙門中的小衙門,完全無能為力,發電是經濟科的事、汽車廢氣是運輸署的管轄範圍、屏風樓是城市規劃問題......
要如何使香港更環保,周兆祥建議,領導人以身作則很重要,例如特首曾蔭權,可否打上有機棉的bow tie?宴會中是否沒有魚翅?可否少吃肉?是否可步行而不是坐車到官邸附近的教堂?
周兆祥說:「以前人類認為大自然是被要我們消費,現在的觀念是大自然是神聖的,不應隨便更動,例如建一條隧道,感覺山是會痛的,大自然是你媽咪,你不會無端端用針刺痛她吧!」
但這是個經濟的世界,所以周兆祥也明白到,講環保與其與大財團對抗,不如想辦法使到他們也環保,雖然剛開始很多企業可能只是表面上說環保,但等到家家公司都重視環保,就會「弄假成真」。
周兆祥在《我復悠然》中的一段話,也許可以作為其環保思維的概括:如果我們知道只有這樣做才對,因而心安理得,無愧於天地人,活得真正安樂又自由,還有什麼更好的理由不這樣做?


Free Web Counter
The Hunger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