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 緬甸 米
災後 緬甸 米緬甸礁旦塔帕村寺僧,手中缽承載著此間的豐足。今年五月納吉斯風災重創緬甸,台灣慈濟基金會千里馳援播下稻種,收成後將餵養無數緬甸子民。
撰文/黃同弘(經典雜誌叢書主編)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從仰光驅車到納吉斯風災的重災區坡加里(Bogale),我乘坐的箱型車一路晃盪了六個小時,有那麼幾度在半睡半醒間,我以為回到了那早已不復記憶的童騃光陰,那處我母親生長的中部濱海農村。同樣是炙熱的正午,收割後的稻香曠野,溝渠旁破敗的竹編農舍,直直地好似沒有終點的礫石路;許多的畫面與自然的構圖,就如同五○年代農復會攝影師們所曾凝望的台灣農村。
這是一個時光停滯的國度。在緬甸的舊首都仰光,華美的街景讓我目眩神迷,無論是殖民時期的英式官舍,或是六○年代初簡潔的現代主義集合住宅,不用當地人吹噓我就相信,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仰光曾是東南亞最繁華的城市,而緬甸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地區。
大戰後的六十年間,台灣改變的程度遠超過我們大腦記憶體的負載,而緬甸的城市與郊野卻好似不曾改變,任其在歲月中斑駁。那位戰時曾經到台灣與海南島接受過日人軍事訓練的獨立之父──翁山將軍,緬甸的政局在他被暗殺後紛擾不休,而後在一九六二年走上軍人長期執政的道路。除了我不牢靠的農村記憶之外,在歷史文獻中,我們還會找到台灣與緬甸這樣的關聯──十九世紀末,台灣米與當時頗負盛名的「仰光米」,曾在福建沿海城市與在地的「頂溪粟」一同被標上價格,自由競爭。
一八五五年,英國占領了下緬甸時,這個伊洛瓦底江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內,稻田約只有一百萬英畝。在殖民者的農業政策下,新的農村勞力由上緬甸乾地移居而來,仰光和勃生(Pathein)的大碾米廠投資大米的生產,而來自印度馬德拉斯(Madras)的世襲階級則取代了緬甸傳統的鄉村放利者。農夫因購買稻種或耕牛而貸款,向小店主的賒欠讓他們負債日深,最終這些債務又刺激了稻米的生產。從一八五五到一八八一年間,這裡稻田的數量增加了九倍。
伊洛瓦底地區開墾的同時,泰國的昭批耶河三角洲及印度支那的九龍江平原也被陸續抽乾成為稻田。而在全球稻米市場初步成形的十九世紀末,新加坡也出現了類似美國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通過日益發達的海運,三地的稻米被輸送到亞洲各個食米地區,甚至是運往歐洲當作工業澱粉的原料。
不管台灣距離緬甸多麼地遙遠,在那場歐洲擴張造成的全球性商品流動中,任何一處的天災都會激起半個地球外的糧價漣漪,何況是在二○○八年全球糧荒之際。
五月二日,熱帶氣旋納吉斯捲起的三公尺巨浪重創伊洛瓦底三角洲,二十多萬黎民枉死,十四萬耕牛滅頂,田地變質鹽化;預期緬甸米倉遭襲後的供應緊張,芝加哥的稻米期貨繼四月分的歷史高點後,連續五個交易日上漲,創下兩周來最大漲幅。而更讓市場人士擔憂的是,倖存的農民恐怕無力進行六月的水稻播種。
「那時候,全緬甸的人在夜裡都抱著收音機,深怕錯過美軍入侵緬甸的歷史時刻。」旅途中結識的仰光友人輕聲向我描述當時的詭異氛圍。
紅樹林外海的美軍艦隊距不列顛帝國遠去一甲子,二○○八年五月中旬,另一個強權美利堅悄悄的出現在伊洛瓦底江外海,美軍第七艦隊旗下的四艘艦艇,以人道救援為由兵臨城下,它們在恫赫著,為了那伊洛瓦底孤立無援的百姓們,威逼緬甸軍政府打開國際援助的大門。
戰爭不曾發生,但無疑地,這卻是小布希任內美國唯一一次受國際輿論,甚至是敵對國子民讚許的軍事行動。五月二十三日,緬甸軍政府主席丹瑞在與聯合國主席潘基文會面後表示,緬甸同意所有外國救援人員入境展開賑災行動。
從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糧食計畫署(WFP)、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聯合國旗下各個救援單位陸續進駐緬甸。包括國際紅十字會(ICRC)、無國界醫師(MSF)、國際關懷(CARE)⋯⋯,許多的民間組織也深入災區發揮所長。
而早在軍政府放行前的五月十日,來自台灣的慈濟基金會就已現身仰光周邊地區勘災,之後並選定了坤仰公(Kungyangon)、礁旦(Kyauktan)等地進行一系列稻種與尿素的發放、啟動興建大愛屋及捐贈學校的長期援助工程。
當救災行動展開的同時,國際間也正反省著,二○○八年初這一波全球糧食危機的根源,除了自然災害外,人為的生質燃料政策被指為禍首。過去一年間,用作生產乙醇的玉米占了全美玉米產量的三分之一,富人的油箱與窮人的肚腹爭奪著固定數量的商品,全球玉米價格率先起漲;印度與巴西等國大力推動生質作物,排擠了現成或潛在的耕地,包括小麥、白米也跟進竄升。
而近年來靠能源出口延續命脈的緬甸軍政府呢?那位仰光友人告訴我,緬甸全境大舉種植痲瘋樹(Jatropha curcas),用以提煉生質柴油,被指派的農人必須完成配額,不從就會被留置問話。
官方數據顯示,緬甸境內的痲瘋樹種植園已達兩百萬英畝,一家新加坡控股公司的股東報告中寫到,他們投資了十萬英畝的土地,是當地規模最大的單一痲瘋樹種植園區。
友人向我敘述了某些光怪陸離的傳言,有一則是,「某商人以種植痲瘋樹為由向軍政府租借了八千英畝林地,但樹都還沒種,光是砍掉那些原始林木就讓他賺飽大筆財富。」
在此行之前,我從國際媒體的報導中讀到,軍政府為了拓展痲瘋樹面積,將利斧伸向了海岸紅樹林;再加上百年來人口增加與農業活動的侵蝕,伊洛瓦底三角洲的紅樹林劇減。少了這道居住區與風暴間的天然緩衝帶,東南亞國協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心指出,紅樹林生態遭受嚴重破壞,是造成此次緬甸洪災如此嚴重的原因之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2008年12月號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2696
節能減碳十大宣言
節能減碳十大宣言
01﹑冷氣控溫不外洩少開冷氣,多開窗;非特定場合不穿西裝領帶;冷氣控溫26-28℃且不外洩。
02﹑隨手關燈拔插頭
隨手關燈關機、拔插頭;檢討採光需求,提升照明績效,減少多餘燈管數。
03﹑省電燈具更省錢將傳統鎢絲燈泡逐步改為省電燈泡,一樣亮度更省電、壽命更長、更省錢。
04﹑節能省水看標章選購環保標章、節能標章、省水標章及EER值高的商品,節能減碳又環保。
05﹑鐵馬步行兼保健多走樓梯,少坐電梯,上班外出常騎鐵馬,多走路,增加運動健身的時間。
06﹑每週一天不開車
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減少一人開車騎機車次數;每週至少一天不開車。
07﹑選車用車助減碳選用油氣雙燃料、油電混合或電動車輛與動力機具,養成停車就熄火習慣。
08﹑多吃蔬食少吃肉
愛用當地食材;每週一天或一日一餐蔬食;吃多少點多少,減少碳排量。
09﹑自備杯筷帕與袋自備隨身杯、環保筷、手帕及購物袋;少喝瓶裝水;少用一次即丟商品。
10﹑惜用資源顧地球雙面用紙;選用再生紙、省水龍頭及馬桶;不用過度包裝商品;回收資源。
摘自:
中華民國(台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http://eco2.epa.gov.tw/
節能減碳全民行動網
http://eco2.epa.gov.tw/中華民國(台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Labels: 環保
無四肢鬥士感動香港人
無四肢鬥士感動香港人
親身示範跌倒再爬起
2008年11月24日
【明報專訊】「在艱辛的日子堅持面對是很困難的,但如果經常埋怨失去什麼,你便會忘記自己所擁有的。」生於澳洲的力克(Nick Vujicic)雖然先天殘障,沒有雙手,卻可擁抱數以萬計聽眾;沒有雙腳,行蹤卻遍佈24個國家。他昨日在本港出席兩場佈道會,向4萬名觀眾打氣及示範如何沒有手腳也能「跌得低、爬得起」,感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靈。
當觀眾得悉這名25歲的殘障年輕人,原來不但擁有財務規劃及會計兩個大學學位,還懂騎馬、游泳、駕車時,不少人都流露出驚訝神情。在台上的他說話時雙眼充滿神采﹕「若神沒有賜你一個你想要的神蹟,其實是想你成為別人的神蹟。」
同樣於金融海嘯損手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本港不斷有人投資失利、欠債尋死,擁有自己房地產投資業務的力克,平日也有股票投資,他說﹕「我來港參加佈道會,知道金融海嘯令許多人損失了三四成投資金額,其實我也是!但我不會跟你說『我明白你』一類安慰說話,我只想告訴大家,我怎樣面對難關。」
這場「Give Up Get Up佈道會」是由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教會)與樂苗基金舉辦,遇上困境,力克認為許多人都會想過放棄(Give Up) ,然而他選擇面對(Get Up),背後的勇氣源自神。
「在8歲的時候,我以為自己不能結婚、不能工作,即使結婚了,甚至連妻子的手都牽不到!」穿上藍色裇衫、黑色西裝,力克用有限的腿部肌肉挺起身子,面向在場超過2萬名觀眾說,天生的缺陷令他思考很多問題﹕「我一直問神為何我會這樣,是否父母做錯了?還是醫生出錯了?每天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原來,在生命裏,最大障礙是源自恐懼。」
學懂欣賞自己 可跑可游泳
他漸漸學懂了欣賞自己的身體,即使他人初次見他時感到恐懼,他仍學懂笑着面對,更不時戲弄別人。他曾試過在沙灘玩,大腿肌肉陷在沙裏,小女孩誤以為他花了很多時間故意挖沙埋着雙腿,表示羨慕,結果他趁小女孩離去時站直身子捉弄她﹕「她立即嚇得大叫!」現場笑聲頓時此起彼落。
他說罷露出左邊一小截大腿肌肉說﹕「看,平日靠這根『小雞槌』,我便可以走、可以跑,甚至可以游水。」雖然他平日以輪椅代步,但仍可靠僅餘的兩根腳趾運動。自出生已知道人生路途崎嶇的他,談及將來時,突然「跌倒」在桌子上,令觀眾嘩然。
俯臥着的他,卻隨即抬頭笑說﹕「即使面對難關,信靠上帝,讓我學習笑着面對!」然後,他把頭頂着桌子上的聖經,許多觀眾都探頭看他,接着,力克嘗試用腰力慢慢撐起身子,觀眾以掌聲激勵,數秒後,他在熱烈掌聲中再次站起來,超過2萬名觀眾深受感動,氣氛推至了高潮。
「雖然我未有對象,未有拍拖,但我相信神會為我預備,我雖然不能牽她的手,但要抓住她的心,沒有雙手也可以!祝福大家!」兩個半小時的佈道會臨近尾聲,熱愛擁抱的力克,吸引現場300名觀眾走近台前,向他以深深的擁抱作道別。
http://www.lifewithoutlimbs.org/http://www.getup.hk/
不消費日 Buy Nothing Day (BND)
2008-11-29
http://www.buynothingday.co.uk/http://www.consumerpower.org.hk/bnd/不消費,救地球!
Buy Nothing, Save Earth
世界無肉日 11月25日 Meatless Day (25 November)
世界無肉日 11月25日 Meatless Day (25 November)
什麽是世界無肉日?
每年11月25日爲世界無肉日,又稱世界素食日或少肉日,主要目的以關懷動物爲基礎,推廣以植物性飲食取代動物性飲食。許多平日沒有吃素習慣的人們,都在這天吃一日素或者是一餐素,甚至是從此吃素。目前全球各地有數千萬的人在這一天參與這個活動,利用群起的力量共同節制口腹之欲,不食用和消費任何狗、貓、牛、羊、豬、雞、鴨、魚等動物製品。了解更多請訪問:
http://www.meatlessday.com/http://appedia.arc.ngo.cn/imdLabels: 素食
感恩
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於十一月十五及十六日舉行義賣及拍賣,為甘肅建水窖及遷村籌款。我提供了一樣相當有意義的物品拍賣,那就是兩年前(2006年)我到甘肅為亞洲週刊採訪中山完美企業援建「母親水窖」項目時,一名當地婦聯會幹部送給我的一尊小沙彌雕像,那是當地麥積山石窟的紀念品。很感恩諸位大德的共襄盛舉,最終由盧澤漢師兄投得這尊小沙彌,除了籌得一筆善款外,也等於為當地居民積福,並送上祝福給他們。
慈濟援建甘肅水窖及遷村
在海拔約兩千米的甘肅荒漠山區,一名婦女孤獨的走上山,一片寂靜中聽到的只是她的喘息聲。這名婦女千辛萬苦的走山路,只是為了能到遙遠的水源處提取一兩桶的用水。而這正是甘肅多個十逢九旱地區居民的寫照。
甘肅的許多海拔一千五百米至兩千米的山區,每年的降雨量只有大約二百五十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達一千毫米以上(在南方如廣東等地,年降雨量一千五百毫米以上),這導致山區居民連吃水都困難,更遑論耕作、孩子上學等,因此缺水與貧窮成了連體嬰,惡性循環。為了協助乾旱地區居民擺脫缺水困境,台灣慈濟基金會早在十年前就已率先在甘肅的會寧、通渭、東鄉三縣,為居民援建水窖,至今在全中國已援建水窖一萬五千多口,為當地居民解決基本的吃水用水問題。當地人將水窖喻為 :「幸福水、致富窖」。
多次前往甘肅勘察的慈濟志工表示,我們捐一千五百元人民幣為當地居民建一口水窖,實際上是委託當地居民為我們及後代子孫留一塊綠地,「守住我們的後花園」,因為他們解決用水問題後就可以留在當地耕作及生活,不需遠離家園而荒廢土地,而這有助防止當地沙漠化,使風沙不再吹到南方來,所以是一項助人助己的善行。
慈濟志工轉述當地一名新婚婦女的感人話語,足以證明水在當地的珍貴。該女士將她的寫上大大個「囍」字的嫁妝毛毯,蓋在正在建造的水窖上,保護著它免被曬裂,她的丈夫問她心不心疼,她回答道:「只要我以後不用再每天走幾個小時山路去取水,就不心疼」。
其實甘肅居民本來有自己建造的土窖來收集雨水,但由於做得較簡陋,因此衛生情況不佳,而慈濟援建的水窖,建在地下約一米深處,集雨場也注意衛生情況,因此能保持所收集雨水的乾淨度。根據檢驗,慈濟水窖的水質大腸桿菌幾乎是零,衛生程度大大提高。此外,由於厚達十公分,耐用期限較長。基本上一個直徑三米八、體積約三十立方米球體狀的水窖,每年在夏天收集到的雨水,在當地人節約使用的情況下,足夠一個三到五口家庭用半年。甘肅因此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集水成功的缺水地區,獲得聯合國肯定。
但是,有了水窖還不夠,慈濟志工表示,怎樣讓當地的年輕人願意留在那裏,是以後要考慮的事,「在後水窖時期,希望能夠接力將愛延續到下一代」。
不過,在海拔超過兩千米的山區,由於連降雨都成問題,因此即使建水窖也無用武之地。甘肅靖遠縣的若笠鄉,過去連續五年沒降過雨,居民叫苦連天。慈濟經過勘察後,決定與當地政府合作,協助他們遷村,搬到幾十公里外黃河邊上的劉川鄉。
遷村計劃是以慈濟提供材料,政府提供土地,當地居民投工投勞方式進行,共為兩百一十戶居民興建新居。負責這項計劃的慈濟志工說,預算每戶需經費八萬人民幣,其中六萬建材費將由慈濟負責。遷村計劃預計明年十月前完成。新居的建設規劃為每戶半畝土地,其中三分之一蓋房子,三分之一為院子,另三分之一作豬舍。 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指示,新房子必須確保品質,「要能夠讓四、五代人居住」。
慈濟志工表示,慈濟根據創辦人證嚴法師的宗旨:重點、直接、尊重、務實、及時,獲得甘肅當局的積極配合,共同幫助村民。靖遠縣政府就特別成立了慈濟項目辦公室,由副縣長領導,底下有二十幾名人員,進行慈濟援助的項目,將大愛散播在黃土高原。
欲了解詳情,請瀏覽慈濟網址:
http://www.tzuch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