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緩和全球暖化很簡單 少吃肉就可以了
研究:緩和全球暖化很簡單 少吃肉就可以了
2007/9/13
(法新社巴黎十三日電) 英國權威醫學雜誌「刺胳針」在網路刊出報告指出,富裕國家的人民如果能把肉類攝取量限制在平均每人每天一個漢堡,就可以有效緩和全球暖化問題。
報告中指出,如果能達到肉類減量的成效,預計全球的肉類消耗量可以在二零五零年前減少百分之十。不論對富裕或貧困國家而言,這樣做法不但可以阻擋因農業造成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也達到健身的效果。
這篇由澳洲國立大學「國家傳染病暨公共衛生研究中心」所做的研究,刊登在刺胳針醫學期刊網路上,在英國醫學週會議裡被拿來討論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作者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農業佔百分之二十二,和工業所佔比例非常接近,比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排總量還高。
因家畜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包括運送和餵食過程中所形成的二氧化碳,約佔整體農業溫室效應氣體的百分之八十,其中大部分是甲烷。
報告中指出,目前全球平均肉品消耗量是每人每天一百公克,在富裕國家這個數字上升到二百到二百五十公克;貧窮國家則只有二十到二十五公克。
研究人員建議,全球平均肉品消耗量應該在二零五零年前減少到每人每天九十公克。其中富裕國家要設法降低消費,貧窮國家則要多吃。
報告中同時建議,每人每天最好不要吃超過五十公克的紅肉食物,包括牛、羊及其他反芻動物。 假設在二零五零年前,全球人口總數增加百分之四十,也沒有進一步降低由家畜造成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總量,全球的肉品消費量必須降到每人每天九十公克,才能平衡。
研究人員指出,富裕國家的人民應大量減少肉品攝取量,以降低心臟血管疾病、過胖、結腸癌等其他癌症疾病的困擾。
貧窮國家的人民如果能增加肉品消費量,同樣也有益健康。
根據日本科學家在今年七月公布的一篇調查結果,一公斤牛肉大約等於三十六點四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於開車出門三小時,而家中燈火通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
拾海星計劃
拾海星計劃
緣起很久以前,在歐洲某一個地方的海灘上,有一個人每天都沿著岸邊來來回回,重覆又重覆地做著同一動作,原來,他不斷彎下身體,把一個又一個被大浪衝上岸邊的海星放回大海之中。有一天,被另一個人看到,忍不住好奇和困惑地問:「其實,每一天都有無數的海星被大浪衝上邊,單憑你所做的,又能夠拯救到多少海星的生命?你不覺得這樣做很傻嗎?」您知道拾星人怎樣回答?他說:「這個我當然知道,我只是盡自己的力量,拾一個算一個。」
就憑著這個信念,香港佛教文化協會在2004年開始,實行了「拾海星計劃」,籌募善款,在中國大陸山區開展了扶孤助學的工作。
資助內容資助對象以中國內地山區的孤兒或單親學生為主,他們必須品學兼優。每年定額補助高中及大學學生部份學費。
歡迎加入「拾星人」行列。
詳情請洽:
香港佛教文化協會
香港新界元朗水車館街70號地下電話:852-24773112
香港佛教文化協會──佛國萬里行
香港佛教文化協會──佛國萬里行
籌建香港佛教文化協會弘法中心
這是一項很有意義、創意的別開生面之活動,「雲水禪風佛國行──普陀山行腳籌款籌建香港佛教文化協會弘法中心」,香港普門寺僧侶由香港起香行腳,歷時三個月,步行二千多公里,朝禮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敬啟諸位大德捐款護持。
詳情請洽:
香港佛教文化協會
香港新界元朗水車館街70號(香港普門寺)
電話:852-24772369, 24900866, 24399929
Email:
siktoping@i-cable.com
急需捐血
親愛的捐血者:
鑑於醫院近日對A及O型血的需求持續增加,為確保充足A及O型血的存量,輸血服務中心特此呼籲閣下及貴親友踴躍支持,捐血救人!
感謝您!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網頁:
http://www.ha.org.hk/rcbtsDear Blood Donor,
In view of hospitals’ persistent high demand for type A and O blood lately, the Blood Transfusion Service (BTS) appeals to you,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who are A and O blood group to support and give blood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Thank you!
BTS website:
http://www.ha.org.hk/rcbts
書介:《辛西雅與梅道診所的故事》
註:這篇是我一年多前寫的書介,是關於一名緬甸難民女醫生的事蹟。近日緬甸軍人政權再度開槍鎮壓爭取民主人民及僧侶,令人痛心,特再次貼上此文。願民主早日在緬甸實現。--蕭偉基2007-10-1
書介:《辛西雅與梅道診所的故事》
作者:蕭雅
書名:《辛西雅與梅道診所的故事》
辛西雅等口述,宋芳綺著
出版:海鴿文化/台北
頁數:244
定價:新台幣220元
動盪的大時代,總是孕育出一些英雄人物,他/她們也許是積極主動的爭取機會,成為英雄,也許只是無奈的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成為眾人的救星。在泰緬邊境小鎮為逃避緬政府軍追剿的緬甸難民服務的女醫生辛西雅(Dr. Cynthia Maung)屬於後者。
今年四十六歲的辛西雅屬緬甸少數民族甲良族,自小跟隨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父親走遍大城小鎮,目睹許多貧民因醫療資源缺乏或沒錢醫病而死亡,從此立下懸壺濟世的宏願。
長大後,她如願當上醫生,有感偏遠地區民眾醫療更匱乏,於是辭去仰光大醫院的工作,到鄉下的甲良社區服務。
回到甲良後,她發現當地人被政府的高壓政策逼得透不過氣,於是參與了民主運動。就這樣,一位原本可以在城市享受舒適生活,也可以獲西方國家給予居留權的女醫生,開始和伙伴走上了流亡的不歸路,最後於八八年落腳於泰緬邊界的美索鎮。
一九八九年二月,她在美索鎮開的醫療站正式成立,後來被稱為「梅道診所」(Mae Tao Clinic)。
最初,因有許多緬甸難民罹患瘧疾,須緊急治療,因此有了梅道診所的成立。隨後,各種不同的大小疾病使得辛西雅應接不暇。診所也訓練當地的甲良青年為醫療人員,並接受一些教會等NGO在藥物、資源方面的援助,也有一些外國人當義工。
身為天主教徒的辛西雅,有著悲天憫人、犧牲奉獻的宗教情懷。除了診所外,也開辦學校,讓流亡的甲良族子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僅如此,她連自己的女兒也送到這所她開辦但不受政府承認的學校上課。問道為何不送女兒到政府學校上課,她回答道,這是所有緬甸難民孩子都面臨的問題,所以要為所有孩子爭取權益,並不自是單單考慮個人。
辛西雅的偉大情操獲國際肯定,更被譽為「緬甸的德蘭修女」,也感動了很多人追隨她當義工。然而,她的路比德蘭修女更難走,因為她的診所及學校都未獲泰國政府批准註冊,原因是泰國政府害怕其影響力擴大後,那兒會成為緬甸難民的大本營。她本身也成為一名無國籍人士,前途茫茫。她組織的「背包醫療服務隊」更是冒著生命危險進入山區為難民服務。
本書也提到在艱苦流亡生活中的溫馨一面,包括辛西雅的情史。她在流亡時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就是她的丈夫久黑。這位比辛西雅小十一年的華裔青年,被她的氣質及愛心所打動,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另外一溫馨故事是與她並肩流亡十七年的女子娜圖。這位當時響應翁山素姬而投身民主運動的女大學生,雖然信仰佛教,與辛西雅不同,但不減兩人的「革命姐妹」情誼,成為第一位追隨辛西雅的義工。
流亡行醫的歲月面對許多足以令人卻步的障礙,而在傳統觀念仍根深柢固的少數民族地區行醫,更會遇到不少令人不可思議的困難。例如有一名孩子拉出一大堆迴蟲,辛西雅主張火燒迴蟲處理,村民卻不贊成,認為會激怒神靈。這些可怕的經驗,讓辛西雅決心推廣衛生教育。
辛西雅絕對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做成這一件又一件大事的,這些事情顯然不是她當年人生規劃的一部份。誠如當義工的德國助產士英格所說,「辛西雅不是一個有理想的人,她並不想刻意去做什麼,而是做當下她認為應該做的事」。隨同本書作者宋芳綺一同採訪辛西雅的馬來西亞般若學會創辦人妙贊法師也表示,「辛西雅是個沒有事業心的女人,她今日的境遇,實在是時勢造英雄,她其實並不想成為領導者,但許多因緣聚合,將她拱到這個位置上,但她也毅然承擔了,那是因為她有強烈的慈悲心」。
對於一切的恭維,辛西雅淡然以對。她不認為自己留在那兒是一種犧牲,她希望透過堅持與努力,總有一天緬甸人能夠在和平的情況下,回到自己心愛的家園。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索這個小鎮,也顯現了國際人士的愛心。本書提到,不僅梅道診所有眾多外國義工,甚至還有一位遠嫁(嫁給甲良人)而來的台灣婦女,還協助當地甲良婦女發展傳統手工,讓她們有創業機會。
另外,本書還附有難民畫家摩摩提的詩及畫,充滿流浪異國盼望回鄉的情懷,令人感動。回家,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在某些時侯的某些地方,可能是令人望穿秋水、可望不可即。
2006/1/2
有關梅道診所網站:
http://www.maetaoclinic.org/http://www.burmaborderprojects.org/clin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