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2, 2007

大愛全紀錄 ─【無水之家】

2005年11月由慈濟南區志工張文郎領隊,我們一行五人踏上了甘肅這片土地,原本是來追尋華夏文化的源頭,卻發現了嶄新的人生觀。

蘭州是甘肅首府,近年以重點高科技培育中心聞名於全中國。蘭州是西北名城,黃河流貫市區中心,在此地黃河還是清流,著名的中山鐵橋號稱黃河第一橋,黃河母親孕育了中華文化,也為水的重要性下了恆久的註腳。

新落成的水車公園座落於黃河邊,轉動的水車彷彿是時代的巨輪不斷前行,也帶動了整個西北邁向現代化,蘭州的繁榮進步與中國各大城市並駕齊驅,很難想像距離三個半小時以外就是全中國最乾旱貧困的地區。

抵達東鄉時正逢開齋前的市集,在這裡,時代巨輪彷彿停止轉動,街上除了偶爾經過的汽車之外,時光似乎倒流了五十年,街上眾人的打扮及小販兜售的物資都停在從前,與蘭州的科技文明形成了極強烈的對比。伊斯蘭信仰最鮮明的印象就是白帽部隊,男女皆戴小帽,空氣裡瀰漫著是回族自治區特殊的風味。

東鄉是全中國重點貧困縣,也是全甘肅省扶貧攻堅的「七縣一片」之一,全縣人平均所得僅六百元較之八百元的溫飽線低了許多,全縣轄25個鄉鎮,九八年底,全縣總戶數45206戶,其中農業人口佔了97.2%,總人口25.6萬人,其中東鄉族佔了80.35%,漢族有13.4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9.5人,東鄉族同樣信仰伊斯蘭教與回族不同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東鄉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

車家灣水家村是全村興建慈濟窖與慈濟結緣極深的村落,水窖落成三年,建於村中制高點的慈濟水家小學,也由上海慈濟人捐建,落成約一年。

和所有同齡的孩童們一樣都過著以天地為遊樂場的寬闊生活,孩童們大聲唱著新學的漢語兒歌,渾然不知傳統山歌花兒的曲調。
慈濟與甘肅結緣最早是因為透過大陸慈善總會的引介,在九八年由王端正副總執行長領隊到蘭州附近的幾個乾旱縣份勘災,之後經復勘,決定在會寧、通渭建置第一期的慈濟水窖,總共260眼(口)。慈濟窖一開始是示範性的水窖工程,在每一戶庭院鋪設八十立方米的集雨場及一口水窖,以便在降雨期間將雨水保留在集雨場的水泥地面,並且順利的引入水窖來蓄存,疏解平日人畜飲水及作物灌溉的缺水荒。
水窖在會寧、通渭兩縣發揮了極大的功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挑水人力能夠空出來到蘭州或者是河西四郡打工,這樣的收入不但可以養家活口,甚至也繁榮了鄉里。
水窖工程進行了一年多,陸陸續續有居住在蘇州、上海一帶的慈濟人參與工作;上海慈濟人在大陸耕耘多年,當參與了第一、二期抗旱水窖工作後,深深感受到此片福田可耕,於是勇於承擔。
東鄉縣的缺水,似乎是一種宿命。環繞著東鄉的分別有西邊的大夏河、東面洮河、北邊劉家峽、南邊廣通河,但境內高寒乾旱,溝壑縱橫,自然條件嚴酷,年均氣溫攝氏4.9度,年均降雨量350毫米,最低的僅有216毫米,年蒸發量高達1387毫米,由於植被稀疏,大面積山旱,地表水土流失嚴重,向來就有窮山惡水的稱呼。
甘肅其它地區的水窖工程,有來自全球各個團體捐建,而東鄉的抗旱集雨,幾乎由慈濟人一肩挑起。沒有水窖的家庭,在旱季必須花費一到兩個人力,少則半小時,多則半天的時間來挑水,離水源更遠的村落只能用一立方米五十到八十元人民幣的代價買水飲用。
沒水為生活所帶來的不便,是生長在雨水豐饒的地區人們所難以想像的。董嶺鄉是東鄉縣幅員最廣的鄉,慈濟水窖工程陸續在此已經修建了三百多口,這次透過民政局,他們希望慈濟人能夠協助他們修整居住多年,已經殘破不堪的土窯危樓。

土窯是黃土高原傳統的居住方式,但由於難以整修,無水無電,居住品質甚為惡劣,後來用土磚造的第二第三代土窯,也只能算是就地取材的遮風避雨住所,當地缺水,所以不至太快折損,一旦雨季來臨時,沖刷造成的損害卻十分嚴重,甚至有一夜樓塌的例子。


對擁有樂天知命豁達生活態度的東鄉族人感到深深的敬意,要擁有幸福,並不是只有繁榮進步這單一選項,到過東鄉能體會到,其實,生活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2006-12-26 09:03:24

www.newdaai.tv/?view=detail&id=12500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Free Web Counter
The Hunger Site